区域格局巨变,山东正在被挤压

我们正站在一个地缘大变局的爆裂点上,看清方向比什么都重要。被挤压或者边缘化,都意味着在这一轮淘汰赛中的出局。

抢人背后的地缘大变局

抢人大战,越来越没有下限。

最无感省会之一石家庄终于也放出抢人大招:大专学历落户,本科生购房补贴5万。这场由几个新晋国家中心城市引发的混战已经蔓延至全国省会甚至地级市。

各个城市抢人的动因不尽相同,有的是面向未来储备新兴产业人才,有的是为了填充急速扩大的城市,有的是避免被别人虹吸,有的可能只是恐慌性跟投。

混战的背后是混乱。混乱的原因是原有的区域竞争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各个城市在快速迭代变革的匆忙与混沌之中,应对起来实在茫然,只有祭出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抢人,抢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人口。

抢人只是表象,绝不是真相。

诱发这场大战的深层次原因自然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大换血,而直接的诱因和催化剂则是 式的交通工具——高铁,正如马镫的发明、轮船的诞生带给世界的改变一样。

中国的区域格局正在由此引发巨变。

高铁的诞生与大规模应用,如同现实中的虫洞一般,实现了空间的折叠,让距离不再成为阻拦;八纵八横的布局,改变了中国以东部海岸线为主线的时空格局,内陆中心城市在快速集聚力量,海权和陆权正在进行着再平衡,高铁线逐渐成为经济主线。

高铁的争夺,也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竞争格局,中心城市的吸血能力不断提升,交通的背后,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不断汇集,有幸成为高铁核心的城市正在逐步掌控未来。

在这场遍及全国的烽烟里,山东区位优势正在减弱:沿海的优势、外贸经济的优势、重化工业的优势正在随着高铁的普及、国际关系的变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削弱。

群山无峰,没有超级城市的山东,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如何竞发?

城市群竞争中,被“挤压”的山东

这是一张中国城市群灯光图,夜间照明的灯光,显示的是财富和活力指数。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中国城市群中的量级,看看亮度心知肚明。

支撑灯光亮度的,本质上是人。这是一场正在重新划分的版图。

一线赶人、二线抢人、三四线留人。

城市群组团竞争渐成事实,并逐渐激烈和扩大化。谁把谁的钱吸走?谁又能把谁的人吸走?山东三核驱动,摆脱不了这个大环境。

这种挤压效应,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2月22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会上谈到,环视周边,山东受相邻区域发展的挤压越来越重,向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向南,长江经济带生机勃勃;向西,中原经济区异军突起,特别郑州正在从二线省会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

北有京三角,西有中原群,南面长三角,再加上正在崛起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近在咫尺,山东在陆地上三面承压。东面的大海本来连接着日韩,但国际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变幻,让外贸优势无存。

三面被围本来并不可怕,以山东的体量谁都吃不下。真正可怕的是被高铁改变的时空关系,使得中心城市的吸血能力倍增,群山无峰的山东如何抗衡?

济南——郑州,驾车距离.3公里。

这张图提醒山东人,郑州中心城市圈都已经划到济南家门口了!

郑州作为米字型高铁枢纽城市,全国铁路网心脏,也是中原城市群 核心城市。年郑州米字型高铁全线开通后,山东的济南、菏泽、聊城,山西的太原都将纳入郑州2小时交通圈。

高铁的开通使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放大,资源通过高铁通道被大城市不断吸走。这就是说,鲁西南劳动力资源完全可能被郑州中心城市圈吸走。

郑州崛起得益于其战略定位,这是城市快速发展的 生产力。郑州航空港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纲要,其战略定位使其获得了航空领域的政策和规划红利,在高铁规划上也占尽优势。年,郑州机场在万级客流机场中以17%客流增幅排名第三。

去年5月,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率队考察郑州时提到一个细节,郑州正在打造大枢纽大物流,这种吸力把周边区域货源包括山东的货源都吸引进来。

高铁正在不断颠覆城市间的时空关系,为生产要素的延伸提供了更多选择,成为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脉,半小时交通圈可带来同城一体化,一小时交通圈方便产业互动。

一个经济大省,现在才有几条高铁?环渤海湾规划搞了多久?同样出货,人家为什么不选天津、青岛、连云港?目前,东营与潍坊之间无高铁,青岛与日照间也未通高铁。

山东仅仅有一条过境的京沪高铁,就算济青高铁通车,济南也不过是十字型,充其量是个“血量”中转站,很难发挥吸血、存血的作用。

因为,米字型高铁,才是核心所在。

武汉、西安、郑州,这三个抢人最凶猛的城市,正是北京以外,中国内陆已经形成米字型高铁布局的地方,由此带来的各种资源的集聚,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消化,也足以支撑人口规模的扩张。

干线流转,支线吸血,以米字型结构形成体量足够巨大的城市群,这是二线城市在竞争中取胜的不二宝典。

济南的米字型高铁在哪里?青岛的高铁+航运的米字型交通在哪里?

既然这是一场城市群组团竞争,那么山东城际高铁建设不是提上日程的问题,而是要倾尽全力加速建设,实现山东城市群的无缝对接。

山东的失血和吸血

任志强曾说,只有人口净流入城市的房子才值得投资。加入抢人大战的城市显然悟透,人是一切的基础,人口体量本身就是竞争力,不管是推动消费还是消化存量房。

权威机构、权威媒体关于抢人大战中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说法众多。芥末选出一组关于山东比较靠谱的数据,信不信由你:

A.  人口净流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五省71城人口净流入排名中,山东 是青岛,山东省内人才净流入 是济南。

B.  人口净流失:菏泽排行全国前三,临沂也是人口净流失城市,但好在这两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属于山东的“造血”城市。

C.  小学生增量:这是目前考察人口增长最有效数据。-年,青岛以6.7万小学生增量位居17个全国主要城市的第16位。枣庄、济宁、菏泽、临沂的小学生增量也很可观,形成了山东西南部的“黄金增长带”。

D.  小学生流失:—年小学生流失最严重地级市中,泰安排第20位,年流失约26.8万,这个榜单上流失前五位全部来自东北。

众多版本不外乎说一个事——抢人大战有人得意有人失意,京沪碍于全国规划;深杭盛开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郑州、西安自身力有不逮,唯有频放大招;那些生育率高、经济不发达的三四五线城市,“造血”又“失血”。

那么,青岛和济南,能否承接京沪因严控人口带来的人才红利?

这张图告诉你,在对高学历人才争夺上,济南和青岛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本省处于 优势。

放在全国来看呢?

山东年全年出生人口.98万人,死亡人口73.82万人,自然增长人口.16万。但是,山东实际常住人口在年只增加了58.83万。换句话说,年,山东约有40多万常住人口外流到其他省市。

而根据春运数据统计,北京外来人口20%来自山东,比重 。

如果高铁继续提速,济南将会进入北京的一小时交通圈,青岛也会进入两小时交通圈。山东核心济、青两市成为北京的卫星城,并非危言耸听。

那么,山东的“吸血”能力呢?

年山东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山东人口省内流动占比83.1%,其中54.2%为省内跨市流动,28.9%为市内跨县流动;年省内流动占比8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其中48%在本县流动。

也就是说,山东吸引外来人口占比长期以来只占流动人口的15%左右。

这种省内流动为主的态势,反映出山东对全国吸引力的不足。

山东对外省市人才的吸引能力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从上图可以看出,被吸纳大户是东北的黑龙江。

以济南本土IT企业浪潮为例,京沪杭的大学生,浪潮招不过来;本地山东大学计算机、数学系的大学毕业生,抢不过华为,所以,浪潮能选择的对象就是哈工大和西安几所理工科名校。

这一点,身在合肥的科大讯飞感同身受。在AI人才竞争上,北京是 的制高点,科大讯飞吸纳最多的人才,来自于中科大。

留不住人,引不来人,山东被挤压的哪里仅仅是区位,更可怕的是人才。

山东的真正兴盛,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明清之时,依托的是京杭大运河,靠的是漕运之兴,重心在西部。

近代以来,依托的是海洋航线以及津浦、胶济两条铁路,仗的是海运之盛,重心改成了中东部。

这两次地缘大变局,山东都是受益者,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但是,高铁时代,山东看起来没这么幸运。

四面挤压、高铁落后,山东如何夺回区位优势?恐怕,我们要把眼光放到更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历史和其他地区经验中寻找答案。

请继续本文下篇。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老铁们跟帖评论

(图片源自网络)

深度好文,强烈推荐!!!

当山东遇到马太效应

抢人大战,比的是城市的胸怀!

没有“独角兽”的山东,未来将会怎样?

逃离北上广,也躲不过二线城市割韭菜的宿命……

激辩的中美 ,未来二十年你将看到什么?

楼市通往春天的列车,两会后拐弯了

山东,请仰望浙江!

新山东的 刀砍向哪儿?

三问新山东

何必唱衰山东!

转型中的山东,如何与广东军团在新兴产业拼杀?

转载需知:请备注“名称、ID及作者名”,并带上下面的!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ET财经观察,最懂你的科技财经自媒体

欢迎点赞

欢迎转发朋友圈和群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您交流

加入ET观察读者群,请添加ET君为好友

号:ETECXB

↓↓↓点赞评论,都是您的鼓励!

内容转载自

ET财经观察了解更多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治疗 的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yy/23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