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重在监测诊断,可不只是光疗和

河南医院新生儿科育儿知识平台

联系--

黄疸是新生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指的是皮肤、巩膜和粘膜组织胆红素沉积引起的黄染,黄疸在2周以内的新生儿中尤其多见。关于黄疸的处理,很多有经验的家长都能讲得有模有样:轻症观察,重症光疗或换血。但是黄疸背后的诊断和鉴别可比这复杂多了,临床上见多了“小黄人”可不能掉以轻心。下面是教科书级别的内容,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深度研究,新生儿、儿科医师可以作为教材研读。

人们肉眼看到的黄疸,其本质是“胆红素”。当体内胆红素潴留时,血清胆红素增多而出现皮肤、粘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所以,“黄”不一定是黄疸,如吃橘子过多出现的皮肤发黄。

胆红素的来源

1.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正常人血中红细胞的寿命为~天,每天约1%红细胞衰老死亡。由血红蛋白分解而来的胆红素约占胆红素来源的80%。

2.肝脏或其他组织内含血红素的血色蛋白。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天),胆红素产生多;肝细胞摄取和加工胆红素的能力低下,而且排入肠道的胆红素的又被大量重吸收——肠肝循环,因而新生儿容易发生体内胆红素潴留——黄疸,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正常情况下,60%的足月儿可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则在80%以上。如果是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血清总胆红素小于~μmol/L、足月儿黄疸于生后2星期内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小于17μmol/L)、早产儿3~4星期内消失、一般情况良好、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如果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染过重、迟迟不退或退而复现等,就要考虑病理性黄疸了,需要看儿科医生。

若胎儿出生时因头部受挤压,合并头颅血肿,由于吸收过程中扩大了机体胆红素的来源,可使得“生理性黄疸”加重,消退延迟,易致误判“病理性黄疸”。

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μmol/L,虽然属于生理值,但也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遗留终身残疾。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停哺乳3~5天黄疸可明显下降。但是个排他性诊断,须十分谨慎。

黄疸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应该由医生来鉴别、诊治。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生理性或病理性,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若以猜测、碰运气来处置,是有较大风险的。

如果还有兴趣要进一步探究,下面内容可供参考。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原因

1.胆红素生成较多

2.转运胆红素功的能力不足

3.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差

4.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5.肠肝循环特点

1.新生儿溶血病

2.新生儿肝、胆疾病

3.新生儿感染

4.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5.药物性黄疸

6.其他

黄疸

症状

生后2~3天出现,第4~5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延长至3~4周。

出现过早(多数24小时);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血清胆红素

1.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μmol/L,早产儿μmol/L;

2.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34μmol/L;

3.每日上升85μmol/L。

1.血清总胆红素~μmol/,或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2.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全身情况

无症状,一般情况良好。

有症状,随原发病及病情而异。

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对每一例黄疸患儿均应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在降低胆红素的同时,尽快明确病因。临床在鉴别诊断时,除以血清胆红素为重要依据外,还需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早产儿在喂养过迟,酸中毒、缺氧、低体温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未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仍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应纳入病理性黄疸管理。而有些足月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虽然已超过一定范围,但一般情况良好,又找不出任何致病原因,也有可能是生理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与黄疸

黄疸通常意味着高胆红素血症,但是需要与胡萝卜素血症鉴别。

正常的年长儿童和成人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超过1.5mg/dL(26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比例不超过5%。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5mg/dL(26μmol/L)。当血清胆红素超过5mg/dL(86μmol/L)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黄疸。

黄疸一般从面部开始出现,按从头向脚的方向发展,具体原因不明。临床可以根据黄疸的出现顺序粗略估算总胆红素水平:面部4~8mg/dL(68~μmol/L),躯干上部5~12mg/dL(86~μmol/L),躯干峡部8~16mg/dL(~μmol/L),足底15mg/dL(μmol/L)。

▼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水平的可以经皮或者采集血清进行定量测量。经皮测量新生儿胆红素快速、无创,而且在早产儿和足月儿中,经皮测量结果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能吻合。但是医生需要注意不同人种、不同遗传肤色的新生儿的差异,存在疑问时还是应该选择血液检查确认。

新生儿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一般是一过性的良性改变。严重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可能会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和慢性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核黄疸)。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一般都是病理性的,指的是结合胆红素超过2mg/dL(34μmol/L)或超过总胆红素水平的20%。新生儿胆汁淤积指的是出生3个月内出现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鉴别良性一过性的新生儿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非常重要。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母亲糖尿病、种族(黄种人)、男性、21三体、头颅血肿、催产素引产、母乳喂养、胎粪排出延迟、哥哥姐姐新生儿黄疸病史。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第2~4天开始出现,第4~5天达峰,2周内消退,总胆红素水平很少超过12mg/dL(μmol/L)。

出生后1周内,生理性黄疸可能与母乳喂养性黄疸重合。母乳喂养性黄疸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因为母乳摄入不足和脱水导致的。母乳喂养性黄疸的新生儿需要增加喂养频率,并可辅以婴儿奶粉,增加能量摄入,刺激粪便形成,从而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1周后出现,持续时间比母乳喂养性黄疸更长,与新生儿BUGT酶基因突变相关,出现母乳性黄疸时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

溶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在出生24小时之内出现,母亲ABO和Rh血型不合是最常见的原因。非免疫性溶血的病因包括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乏(G6PD、丙酮酸激酶)、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颅血肿。

阿司匹林、头孢类和磺胺类、利福平类药物可以影响肝细胞吸收和转运胆红素。母乳性黄疸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也与肝脏结合胆红素合成不足有关。Gilbert综合征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都是BUGT酶突变引起的家族性高非结合胆红素症。

▼结合胆红素升高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都是病理性的,由于胆汁合成或排出受阻导致。足月新生儿出生2周后仍然存在黄疸就需要进行全面检查。新生儿胆汁淤积最常见的病因是胆道闭锁(35~41%),其他还有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10%)、早产(10%)、内分泌代谢疾病(9~17%)、Alagille综合征(2~6%)、感染(1~9%)、线粒体肝病(2%)、胆汁瘀渣(2%)和特发病,包括特发性新生儿肝炎(13~30%)。

胆道闭锁是肝内外导管上行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进行性梗阻性疤痕增生,大约每~活产儿中发生1例。一般在2~4周时胆汁淤积和陶土便。Alagille综合征又称肝动脉发育不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

近年胆酸合成和转运缺陷疾病研究进展很多,这些患者会出现进展性肝病伴有梗阻性黄疸,血清测不到胆酸。代谢性肝病是婴儿胆汁淤积鉴别的重要疾病,特别是出现低血糖、高血氨和/或乳酸酸中毒者。原发性线粒体肝病除了肝病的症状,还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肌肉受累和明显的乳酸酸中毒,症状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内开始出现。

先天TORCH感染可以出现低出生体重、肝脾肿大、皮肤表现、眼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新生儿败血症也可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最易导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的细菌是大肠杆菌、B组链球菌和李斯特菌。

影响全身循环功能的疾病,例如心跳骤停、窒息、低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导致肝脏急性缺氧,出现结合胆红素升高。长期肠外营养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胆汁淤积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需要接受光疗或换血疗法。光疗可以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水溶性的光致异构体,通过胆道或尿液排出。光疗对结合胆红素无效,因此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新生儿不建议使用光疗。结合胆红素升高的新生儿如果接受光疗,会出现皮肤灰粽色改变,称为新生儿青铜综合征。

如果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光疗后没有降低,且达到了25mg/dL(μmol/L),则需要接受换血疗法。ABO和Rh溶血新生儿使用IVIG可以减少换血疗法的需求。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需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纠正潜在病因。胆汁淤积的婴儿经常出现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中链甘油三酯(MCT)相对水溶性较高,可以直接进入门脉系统,因此建议食用富含MCT的奶粉或辅食。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也是必要的。危及生命的肝脏疾病可以选择肝脏移植。

要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敬请扫描下面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yy/12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