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文宗时评雄安副都是雄安新区的未来
公元年4月1日的愚人节大智若愚,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此等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一、雄安新区的未来,实际上就是“副都”、第二首都。而不是普通的新区、经济特区、国家级开发区。建国时规划北京的“梁陈方案”,终于迎来迟到的历史变型。
年2月,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的“梁陈方案”。从整体保护北京古城出发,规划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北京城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
当年漠视“梁陈方案”,古都罹难。这样的历史错误是再也无法弥补了。但是,从北京发展的角度,以今天的城市规模与经济体量来看,“梁陈方案”把新北京放在北京古城与北京西山之间,发展空间还是太小了!北京的建都史,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都城到共和国首都,在位置上就是一个不断变迁扩张的过程。按照今天的城市群与经济圈发展规模,在百公里外的雄安,临水白洋淀而建副都,这样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看做易地再新建一个首都新区了。北京城位居华北,背靠群山,南向发展。风水龙脉上历来被认为是土龙兴而水龙衰,如今北京首都从太液池,南延线进抵百里外的白洋淀,以华北绿肺滋养之。这一盘大棋局,端的是千年大计。
有看官说了,雄安新区是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怎么能算副都?可是列位别忘了,有了雄安新区的发展,首都北京也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北京了,北京向类似于华盛顿这种政治文化中心转型。非首都功能的产业、金融、央企、教育、医疗与部分非核心职能的部委向雄安迁移。北京不再是“北上广深”意义上的北京,远期看,不会再具有现在这样巨无霸的经济体量和城市规模,不会再具有在各个领域的中心地位。如果金融管理中心、由诸多部委转型而来实为垄断行业中心的央企、甚至部分部委的非核心部门都迁移到雄安,首都北京的经济行政中心与产业管理中心职能,实际上就是转移到了雄安新区!你还能说雄安不是“副都”吗?
有的人说了:不应该啊,雄安新区承接疏解的不是“非首都功能”吗?对此,京津冀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接受采访时曾解读:这里有个误解。实质上,我们讲的“非首都功能”指的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习总“2·26”重要讲话说的就是,坚持和强化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4·1”新区成立公告里再次定义了首都功能。因而,你也可以理解雄安新区疏解承载的非首都功能,准确的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
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功能,更是首都核心功能。规划迁往雄安新区的金融管理中心、央企管理中心、部分部委机关、中央事业单位,及北京的产业、教育、科研、医疗等等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心机构,虽说不算“首都核心功能”,但是实际上还是担得起“首都非核心功能”这几个字的。国家电网与五大电力,不就是电力部转化而来的吗?三桶油不就是石油部转化而来的吗?兵总不就是五机部、兵器工业部吗?央企的前世今生多数如此,这是历史形成的。说他们连一般的首都功能也没有,是不准确的。
人民日报这两天有澄清雄安新区不是迁都的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它也顺带说了句雄安新区不是首都副中心、不是副都。这就令人存疑了,这和杨开忠等一些权威人士的解读并不尽相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总顾问徐匡迪,把雄安新区与通州北京副中心,并称为北京的两翼。这意味着雄安首都副中心与通州北京副中心,与北京有同样紧密的关系。这里可并没有提北京与河北的关系,更没有天津什么事。目前官方没有“雄安副都”的正式提法,只是“新区”。这从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从渐进发展、分步实施的战略策略角度,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邓小平画了一个圈,有了今天的深圳;习大大画了一个三角,有了今天的雄安。京津冀一体化通过雄安,形成了北京、天津、雄安,围合而成的金三角,形成一个首都城市圈的雏形。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我觉得可以称这里为“都三角”!从这个意义上,从实质内涵上,把雄安叫做“副都”,还是比叫做“新区”更贴切的,这正是雄安新区的未来走向。
二、“雄安副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建都模式。是“中国模式”的终极试验。成则功在千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崛起的历史性里程碑;败则影响到中国国运,是中国难以承受之重!其重大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当得起“千年大计”四个字!
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建设新都、整体迁都、历史自然形成双都的例子都不鲜见。
纵观中国历史,西安、北京是最重要的两个都城。相较于汉、唐着眼内陆中国的定都长安,北京起于金元、兴于明清,今日作为中国之眼,则可以兼顾陆权海权,平衡南北发展,奠定中国之大格局。
中国历史上的迁都与双都,都不乏其例。从盘庚迁殷、平王东迁、元迁大都、永乐北迁到清迁北京;从北宋四都制、南宋双都制,到元(大都、上都)明(北京、南京)清(北京、盛京)的双都制。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彻底打破利益格局,鲜卑人全面汉化,融入中华民族。为百年后隋朝统一、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看海外,著名的有美国华盛顿的新都,荷兰的双都(官方首都在阿姆斯特丹,荷兰政府和最高法院在海牙),南非的三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司法首都布隆方丹);巴西的迁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等。
古今中外,迁都新建与历史自然形成双都的都不乏其例。而从原首都中,直接剥离出一座全新的副都、陪都、第二首都,这几乎是没有先例的。更何况是在当代,从数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再剥离新建一座数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雄安新区远期规划平方公里,等同于深圳。深圳建得,由一个小渔村通过三十年发展而来。雄安也一样建设吗?这里面还是有完全的不同:深圳、浦东,完全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产物,而雄安新区的前世今生,注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国家行政驱动”的产物。这正是一种中国模式。
政府主导驱动,可以起步快、见效快,但能不能见效久、立得住,能不能引导诱发出市场的、内生的持久动力,成为千年大计,就有待于创造和检验了。如果搞不好,在国家行政强力推动迁移之后,僵持不下,进退维谷,新区不能自我发展出可持续的、有吸引力的内生动力与机制。与此同时,北京因如此规模的城市转型,大换血式迁移,也会自身元气大伤……首都北京+副都雄安,搞得好,就是1+1大于2;搞不好,就是小于1。说“雄安副都”的建设发展,事关中国国运,是毫不夸张的。
中国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的经济管控与推动,已经为中国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雄安副都”,规模如此体量,利益如此纠葛,主体如此复杂的中国模式社会实践,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有幸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见证这一奇迹的诞生和走向。这次雄安新区的成立,将是这种模式的终极动员和根本检验。由政府直接主导经济行动、规划经济版图,这种看似不同于自由市场规律的事,在“雄安副都”的建设中,在现实中希望可以走的更远。
“雄安副都”激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动北中国,进而形成中国经济与改革开放新局面。“都三角”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是远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的。
三、“河北雄安新区”的定位够高了吗?这只是未来叫“雄安副都”的一种渐进的过渡性提法。
年深圳特区、年上海浦东新区、年天津滨海新区、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河北雄安新区”定位是与深圳、浦东并列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南深圳,东浦东,北雄安。很多人,特别是河北人,都觉得能比肩深圳、浦东,这定位太高了,已经是非常令人意外惊喜了。
目前的“河北雄安新区”是一个副省级架构。雄安新区筹委会由常务副省长,曾任天津滨海新区书记的袁桐利挂帅。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提名省长。这可谓是中国具有建设新区、特区经验干部的最高配置了。
但这恐怕还是不够的。这件惊天大事,千年大计,涉及到京津冀三地,涉及现有利益格局中的无数京官、高官。光是那近百家号称相当于副部级的央企就够受的。在中国的官场官本位氛围下,仅靠河北省官员推动绝无可能。
因此,从上层看,现有的筹委会组织并不够高。从中层看,主事者强,还要中层官员有执行力,从基层看,“河北雄安新区”如何吸引全国以致全球人才,目前看还是大问题。
认为雄安新区和浦东新区,深圳特区是一个量级的。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虽然这件大事可以上达天庭,是一号首长亲抓的一号重点项目。但是,具体推动还是应该直接有一个国家级的副总理来亲自挂帅会更加妥当。不如此,央企能搬得动吗?他们最认这个。
从长远发展看,现在的“河北雄安新区”的提法与管理建设体制,只是一种过度。袁桐利现在担任的只是新区筹委会“临时”书记。这里面还是含有深意的。
四、北京有“大城市病”肥胖症,河北有“环京津贫困带”羸弱症。这是一对多少年的欢喜冤家。这次,首都与河北,真的要在“雄安副都”的平台上结婚了。
北京太大了,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多年来形成的“大城市病”肥胖症,雾霾首堵,令人绝望。常看着大北窑三环路一望无垠的车流,看着中服地块还在大兴土木的中国尊,一大片在建的摩天大厦,真是感觉北京首堵真的是没救了。现在好了,首都终于找到了最猛的泄药!
早些年有“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争论,首钢迫于环境压力搬迁河北秦皇岛、迁安和曹妃甸等地,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先行者。但搬迁多年过后,位于曹妃甸的新钢厂运营并不理想。这些年北京“动批”、“天意”等批发市场被疏解离开北京,到河北石家庄、永清、白沟等地寻找“下家”。这白沟就在雄安新区北边。总把这些北京不想要的业态给河北,河北人民能高兴吗?现在,终于有了高大尚的雄安新区,终于要有源源不断的好东西来河北地界了。
河北喜欢把北京比作经济上的“黑洞”,埋怨北京不仅没有给周边地区带来能量,反而吸走了环京的资源和人才,造成了令世界称为奇观的“环京津贫困带”。这“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原因复杂。但我觉得河北更应从自身上找原因。苏锡常也是在上海周边,上海为什么就没有形成“黑洞”呢?
整个中国北方落后于南方,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思想解放不够。南方的地缘环境,打开了当地社会的视野,思维更加外向,使得人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为此承担风险。北方社会的相对保守,较之南方社会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
历史性的机遇摆在面前,河北的思想观念、民风民气、地方文化、商业环境也要发生脱胎换骨的相应变化才行,但这个很难啊……河北在中国雾霾名城的十甲里添列七席,比北京的雾霾还要严重得多了。这雾霾的治理,是最重要的一块试金石。否则,即使两家勉强进了洞房,也过不好日子。更不要说什么“新区”、“副都”了。
“雄安副都”地处京津冀腹地,白洋淀畔。这白洋淀就是未来雄安的“西湖”,要建设绿色宜居新城,必须保护好了。新区承接北京的产业。只能是中高端的无污染产业。傻大黑粗的货色,迁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北京这次,是要真心和河北一起过日子了。
在这个“都三角”的格局中,北京、雄安从前世今生,血缘基因来看,显然是亲的多。雄安很快就会被填满,长成一座大城。在这一对哑铃面前,天津的位置显得不尴不尬。在京津冀一体化,“雄安副都”构造的大历史进程中,天津到底充当什么角色?还是一个问题。
五、“雄安副都”是千年大计,也是五年规划、百年工程。国家行政力量发动,促成形成内生动力。雄安要抓住历史机遇,太急太缓都会出现问题。
雄安新区可以说是国家的头号工程了,也就是一号首长亲抓的头号工程、重中之重。习大大从河北正定开始政治生涯,母亲齐心又是河北保定人。习大大是有着河北情节的。“新北京新首都”、“雄安副都”、“都三角”是要载入史册的,从未在文件中出现过的“千年大计”四个字,可不是随便用的。非强力铁腕政治人物,不足以推动。在习大大的手里,就要形成模样,这是“雄安副都”的历史机遇。
“雄安副都”的建设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政府成为第一推动力易,新区内生强大吸引力难。中国国力现在今非昔比,但时代人心也与建设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时,有了很大不同。当年人们想的是改革、下海、创业。今天人们想的是炒房、炒股、守成。
想当年,深圳经济特区就像一块具有魔力的磁铁!在思想风尚上引领着整个中国社会。当时的人们有闯劲、有干劲,甘于成为垦荒牛。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之一,成为中国创新之都。靠的不是政府的规划、不是行政权力,而是市场,是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是自发的动力,是全国人民的淘金梦。
深圳、浦东的地理位置是得天独厚的。现在的雄安新区是一定不会具有深圳、浦东这种吸引力。先天上,它就是河北的一块处女地,一个分流承载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地方。“动批”们是被赶出北京的,央企们一定是被动员迁往新区的。如果新区多是由这些被迫迁移出走的业态组成,不情不愿的,那是不会具有活力的。
国家可以行政驱动,集中力量做大事。但行政不是万能的。如何让新区产生自然的内生的动力,站在思想解放、体制改革、环保宜居的高地,对全国以致全球人才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才是雄安新区能否成功的关键。雄安新区应成为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激活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的突破口,给中国带来一种裂变。
这次的雄安新区决策密不透风,一旦公布,配套措施已然启动,令人刮目相看。现在雄安所有的商品房交易和户籍变动都已经冻结。国家不希望一个区域发展政策,最后都变成炒房资本竞逐的乐园。这就是中国经济今天的环境。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炒房赚钱;无论规划什么,最终落脚点都是炒房。据说,以后的雄安只有公租房、廉租房,没有商品房可炒。看来,雄安新区要成为新城市化改革的一块试验田,这是让人期待的。但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一个不能买房置业的地方,如何扎下根来安家?在百年、“千年大计”后形成乡愁?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雄安新区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雄安副都”更是需要数十年上百年才会形成模样。万事开头难,在本届政府手里,就要迈出坚定的第一步,形成不可逆的态势,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推向前进和深入。太急,那还叫什么“千年大计”?太缓,则可能再而衰形成变数。祝福雄安新区,期待“雄安副都”。
六、央企整体迁移新区,是可衡量的测试“雄安副都”建设进程,最重要的里程碑。很快规划就应提上议事日程,十年内会有实质行动,二十年内应形成基本定位的新格局。
近日在网上流传着一份,预计迁往雄安新区的87家央企名单,有记者还向位列其中的企业核实。这其实是源于年7月,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层面,国资委牵头,87家央企与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共商合作。当时主持会议的还是后来落马的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这和雄安新区的内涵,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是,这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定的问题。针对这样一个张冠李戴的误传,雄安新区来了,看看一些央企领导对记者是怎么说的:
一家航天央企单位相关人士表示,没有接到要迁址的消息;几家央企人士认为,要搬迁的话也不会集团层面,应该是集团驻京的二级企业。还有央企人士认为:我们已有下属企业厂址设在保定,这可以表明集团已经在河北扎根成长……这种理解认识有点离谱,与“千年大计”的距离也太大了吧?
这种天字号大事,怎么可能是如战时接到通知就搬迁?这是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又不是文革中的一号命令,不是三线建设。有的央企人士认为,搬迁个二级企业就可以了?甚至认为有下属企业在保定,就意味着央企已经在河北了?这实在是大谬矣。雄安新区不是一个央企与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名义下的投资合作项目,而是首都北京原有的经济中心职能,完整的转移到新区,而央企是首当其冲的风向标。这当然需要一个严谨规划、审慎推进的过程。在强大的党和政府推动下,如果央企只是搬迁一部分二级企业,或者名义上集团总部迁往了雄安新区,但是实质上以平滑过渡的名义,长期保持两地双轨运行,两地办公,这将完全背离了中央的战略决策意图,更谈不上“千年大计”了。
87家央企迟早是要搬的。可以说,雄安新区的建设,央企能不能迁的走、扎的下、搞得好?是新区能否立住,副都能否发展的主要风向标。暂时不以“副都”的名义,而用“新区”的名义,事情利弊总有两面。这有利于央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深化改革、削减官气,促使央企重新出发、降低身段、脱胎换骨的走向市场。但是也会增大迁往新区的阻力。这些具有政府机关基因,自认相当于某某级别,多少有些行政化的央企,名头不足够大,环境不足够好是很难有吸引力的。一个河北“新区”的庙是不是显得小了些?当然,口头上一定响亮,表态上坚决执行,骨子里却很难情愿。听到这个新区设立的消息,很多央企人员的议论是,这个和我没关系,到时候我也退休了吧?听命令搬易,心悦诚服难啊。“千年大计”,勉强是不能长久的,一定要经历一个由焦虑、到服从、到理解、到愉悦、到创造的过程。阵痛不可避免……
雄安新区的建设不可太急、不可太缓。大历史的方向一旦确立,强力启动,内生动力,形成惯性,就是不可逆转的。祝愿在“雄安副都”的建城史上,可以书写的顺利一些!祝福中国!在北京千年首都轴的南延线上,将屹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副都新城!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yy/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