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万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孩子生命安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约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另据统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为成人的2倍,新生儿高达24.4%,为成人的4倍。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宏文对这些数字“耿耿于怀”。他向《瞭望》新闻周刊评论说:“这些数字的背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孩子,也给孩子家庭带来诸多的不幸,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严峻形势背后,是中国儿童“缺医少药”的现实。《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儿童患病数量占患病人数的19.3%,现有的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多种,仅占总数的1.7%。
由于儿科“缺医少药”,我国每年5~14岁的孩子,死于可预防和可治疗疾病的人数有可能多达10万。“全球每天有名儿童因中毒死亡,中毒也是我国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
截至年,我国约有2.3亿儿童,约占总人口的16.5%。如何改变中国儿童“缺医少药”的现实,保障儿童基本用药需求?企业为儿童“量身定制”药物又面临哪些障碍?种种问题,亟待突破。
退黄疸神药被叫停引争议年1月1日,小楠出生。初为人父的凌昊发现,孩子的皮肤微微发黄。
“十个宝宝八个黄”。在中国每年万新生儿中,黄疸发生率高达60%-80%。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新生儿常常会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5天后,凌医院检测黄疸。事后的医疗鉴定报告显示,“患儿一般状况好,生命体征平稳。”考虑到小楠的皮测胆红素较高,医生开具了茵栀黄颗粒剂,并要求其在3-4天后进行复查。
凌昊没料到,这成了命运转折的3天。小楠后来被确诊为“蚕豆病”,一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疾病。
“茵栀黄口服液中含有金银花提取物,可诱发蚕豆病患儿发病。”原北京中医药大医院儿科主任张思莱表示。这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医生的观点:使用茵栀黄容易触发溶血,加重黄疸病情。
“蚕豆病”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南方省份为高发区,北方地区较为少见。在国内,这种疾病尚未被列入常规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中。
小楠就医院也不例外。开具茵栀黄颗粒前,医生并没有对小楠进行血液筛查,更没有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最终的悲剧,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通过查看药品说明书,凌昊发现,茵栀黄颗粒剂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一项也一笔带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茵栀黄颗粒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提供的说明书中没有明确的禁忌证。因此,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茵栀黄可诱发溶血反应。”医疗鉴定专家团的结论,让凌昊有些难以接受。
医院就诊,已是出生后的第8天。此时,溶血性黄疸还在加重,必须换血治疗。小楠被转往北医三院抢救,但最终宣告不治。
破解儿童用药之困需政府扶持近年,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儿童用药“告急”现象。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等联合印发《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明确,清单内包括的药品,其研发申报受到政策鼓励。但从业界反馈来看,如何推进鼓励措施的有效落地,仍考验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儿童用药的供给牵涉到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多个环节,这决定了相关的扶持措施也应是全链条式的,任何偏废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效果。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应提高儿童就医的医保报销比例,以此提升药企的利润。
强调政府扶持和鼓励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政府该大包大揽,而是要站在市场和企业的角度,真正按需给予针对性的帮扶。比如,有些儿童用药的生产卡在审批难上,这就需要简化审批流程;有些是囿于研发成本难以消化,则需要政府在税收等多方面进行“减负”;还有些牵涉到基本的药品制度和专利保护,那么就需要从优化相关行业制度、法规的角度,为药企在儿童用药的生产上解除后顾之忧。总之,只有真正找到了儿童用药市场的“症结”所在,方能做到对症下药。
专家支招: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药物?虽然开药不是家长的事,但现在有些家长喜欢自行给孩子用药,或者在开药过程中主动要求医生开什么药,给医生施加不良影响,因此了解一些基本的用药常识,可以让家长少走弯路。总的来说,应掌握以下几点:
1.抗生素:最好遵医嘱用药,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单药,足量、足疗程用药,切忌自行用用停停。
2.镇咳止喘药: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哮喘提倡局部吸入。
3.止泻药、泻药: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多用口服补液疗法、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等;轻微便秘多数是上火所致,一般不用泻药,可适当服用小儿七星茶或饮食来调节。
4.乳母用药: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等可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要慎用。
5.镇静止惊药:一般不用,在诊断很明确时可适当选择。
6.退烧药:小于3个月的婴幼儿宜采用物理降温法退热,大于3个月的儿童体温超过38.5℃可使用退烧药,39℃以上需退热剂与物理方法联合使用。
但要提醒的是,使用退烧药要注意:1)不推荐儿童使用安乃近和阿司匹林;2)反对把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使用;3)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4)用退热药后一定要认真观察患儿的反应及精神状态。
儿童用药安全三大要诀1、药量不多也不少
给小朋友的药量,是依据年龄、体重(身高)来计算的哟!
◎主动提醒医生、配药医生,仔细确认小朋友的年龄、体重、身高。
◎小朋友的肝肾发育未完全,一次给药的剂量错误,就可能产生毒性或治疗失效,每次服用药量应力求精确。磨粉分包误差大,应避免采用。
◎精确好用的量具、喂药器,先确认药量刻度,并正确量取,小朋友才能吃进适当的药量。
2、好吞服、免吃苦
避免孩子哭闹呛吐,您应选择适合小朋友吃的药剂。
◎主动向医生、配药医生说明孩子吃药的需求,希望优先提供优先选用液剂、糖浆、悬浮剂等喝的药品。
◎另有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固体药品。例如原厂包装的颗粒状的粉剂、容易咬碎的咀嚼锭等。
3、仔细核对药袋、妥善保存药品、记录用药情形
◎领药时核对药单、药袋等,是否正确无误。
◎不用标示不清的磨粉药、分装药水。
◎将药品放在适当、安全的地方,以免儿童误食。
◎把孩子用药情形,仔细记录下来。
结语在未来,我们期待在更多政策鼓励下,孩子们能够有更多专属药物可用、可选,也让医生不再为没有‘武器’、缺少‘武器’而担忧。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zy/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