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早产儿疾病不能忽视的坏死性小肠结
系列,是为了众多早产儿家长不需要去再查找烦琐的资料,避免在知识体系不全的情况下,错误理解了一些片段知识,导致的一些对疾病预期的误判。整个系列会特别针对早产儿常出现的问题,深入浅出地理解相关综述文献,给出较容易理解的知识介绍。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系列大部分都是介绍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的新生早产儿疾病,所介绍的内容大部分是新生儿要在院内处理完成的内容,以帮助那些还没有见到孩子的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出院后并且月龄较大请勿完全对号入座,对于高危儿来说,更需要关心的是预后可能发生的后遗症,以及早期干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最常见急腹症之一。该病的起病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目前国内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约为10%~50%(第七版儿科学中给出的死亡率数据是50%,到了第八版是20%~30%,最新的数据表明,随着诊疗和护理技术的提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对于严重类型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率依然较高)。
该病90%~95%发生于胎龄36周的早产儿,国外报告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日龄与出生体重和胎龄相反,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则发病日龄越晚。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早产儿中发生,其特性为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末端,结肠和近端小肠很少受累。75%的病例发生在早产儿,特别是破胎膜延长有胎膜炎或出生时有窒息的早产儿。张力过高的配方奶喂养或经过换血治疗的早产儿中发病率也较高。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原因自年由Person首次报道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开始,迄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但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具体发病原因和发生机制依然不明。有报道称,母乳可以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人乳喂养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可能是因为含有抗感染的因子包括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补体、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铁蛋白。但是至今为止令人信服的证据依然不充分。
目前有相关性的原因有:早产、缺氧、缺血、感染、外毒素、喂养过度、红细胞增多症及交换输血等均参与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这些高危因素可以单独或综合作用引起。
▼关于如何成为「早产儿家庭养育顾问」?第六期PFCC早产儿家庭养育顾问开课在即,更有优生优育协会认证加持!▼成为「早产儿家庭养育顾问」的详细要求?请扫码咨询「小才」*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sx/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