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书大换血低年级要认识常用汉
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9月1日将在全国投入使用,三年内实现全国覆盖:
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年覆盖小学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所谓“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到底有什么变化?
据媒体报道:此次“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
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1到6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
01
一年级为何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02
“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栏目?
“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
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
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
以前的教材没有这个栏目,大家不知道如何处理。
让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少上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jj/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