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肉瘤CDFICTMRI上岗证
一.概述1.软骨肉瘤为常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居第三位,仅次于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2.约占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20-27%。3.典型软骨肉瘤在放射学上容易诊断,但低度恶性软骨肉瘤与良性软骨类肿瘤的鉴别诊断,在临床、放射学、甚至病理上都存在困难。4.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8:1,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多数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常以年计算,好发部位以骨盆(除骶骨外)、股骨、胫骨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软组织肿块。二.病因软骨肉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基因异常有关。三.病理1.肿瘤性透明软骨呈分叶状生长,致病变区骨内面出现扇形深分叶状侵蚀,也可穿透局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软骨基质可见弧环样钙化,未钙化部分为含水量较高的透明软骨。2.成分,恶性度较高者瘤区有较大无钙化区。透明细胞型为低度恶性,粘液型为中度恶性,间叶型为高度恶性型,均少见。去分化型为特殊类型,由传统低度恶性软骨肉瘤合并灶状高度恶性去分化成分构成,二种肿瘤成分掺杂为本病特点。四.分类方法1.根据其有无原发病变,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前者为新生肿瘤,后者起源于原有疾病基础上,以良性软骨类肿瘤多见。2.根据发病部位分为中央型(又称为髓内型)、周围型和皮质旁型(骨膜型),中央型起源于骨髓内,周围型多为继发型,皮质旁型则发生于骨表面。3.病理上可分为传统型、透明细胞型、粘液型、间叶型和去分化型等类型。五.临床特点1.发病部位:最常见为长管骨,其次为骨干,总体而言,良性者以骨干区多见,恶性者以干骺端多见。2.骨质破坏。3.肿瘤内钙化:良恶性软骨类肿瘤的软骨样基质均可发生环或弧样钙化,出现本征像常提示为软骨性肿瘤,病理上为软骨小叶边缘部的软骨性化骨。4.骨皮质内缘分叶状、扇形骨质侵蚀:反应了病变分叶状、侵袭性生长的趋势。5.软组织肿块:软骨肉瘤易穿破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70%),肿块内常显示有斑片状或环弧状钙化及分叶状生长的特征。6.其他表现:软骨肉瘤时,疼痛为最常见症状(占95%),约3-17%的病人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表现。良性软骨类肿瘤此类表现少见,有助于鉴别。六.临床表现1.固定疼痛。2.质硬包块。3.关节活动障碍。4.肢体麻木。5.肢体乏力。6.大小便障碍。七.超声表现1.钙化是软组织内软骨肉瘤的主要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2.软组织内发现边界较清晰的低回声包块。3.最具特征性的钙化是所谓的颗粒样或“爆米花”样钙化,但也可以出现片状、块状甚至针尖样钙化。4.包块可以发生于任何软组织内,甚至可以发生于血管管腔内。5.肌层深面、紧贴骨皮质生长的弱回声团块,肿块最长径多≥5cm,边界多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伴发骨质破坏、钙化形成,肿块内血供较少。6.低级别与高级别软骨肉瘤的超声差异主要是低级别中血供更少,钙化多为斑片状。八.鉴别诊断1.骨肉瘤多发生于青少年,肿瘤生长于长骨管状骨干骺端,声像图表现为突破骨皮质向外形成的不均匀低回声团块,骨膜增厚凸起形成Codman三角,或肿瘤骨形成日射征。彩色多普勒多表现为较软骨肉瘤更加丰富的血流信号。2.骨软骨瘤声像图多表现为与骨皮质连续的肿块,不伴骨质破坏,凸出的肿块形成声衰减后方常常显示不清,其特征性表现是肿块顶端的软骨帽,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3.骨巨细胞瘤则表现为干骺端向外生长穿破骨皮质,形成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的均匀低回声软组织肿块,病变内无钙化灶。
销售部负责人
销售部负责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gc/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