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新生儿黄疸种类及应对措施大全
说到新生儿黄疸,医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十个宝宝九个黄。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峰值,持续7~12天左右消退。
在这些“小黄人”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大家比较常见的。
今天详细给大家介绍新生儿黄疸5大黄疸的类型和应对措施。
1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大部分会在生后2--5天出现轻度黄染,但是一般几周内就会消退,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则会延迟至3-4周消退。
生理性黄疸症状的黄染,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比较轻,对孩子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
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3
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
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4
感染性黄疸
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若母亲坚持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的很少。医院治疗。
5
阻塞性黄疸
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
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感染性黄疸都属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
家长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迹象,医院诊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zy/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