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古人的良方是什么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田洋
节目编辑:程蕊民程涵
小剧场配音:郭炜陈光
最为严苛的秦朝法律
一说起古代的大贪官,您的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无数个名字,比如清朝的和珅,那身家,恨不得摔个跟头就能掉出几十两银子。有这种官员,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为了反贪腐也是费尽了心思。有的用严刑厉法威吓官员,有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能感化贪官,还有一些给官员加薪,希望能够高薪养廉,那么,这些做法是否真的有效呢?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数秦朝的法律最为严苛。据说在秦朝,随地乱扔垃圾就要被砍掉手脚!为了让老百姓遵纪守法,秦朝还实行“连坐制度”,邻里街坊互相监督,如果左邻右舍有人犯了法,旁边的人可以检举揭发,有重赏。
《秦律》
那位说了,这不就是“打小报告“么!不好,我假装没看见行不行?还真不行,“连坐制度”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举报的有奖励,知情不报的也要受罚,而且罚的很重,比如您的邻居贪污腐败了,您知道了但没去揭发,后来被官府查到了,那您也得跟着倒霉,严重的时候还会被腰斩。所以秦朝百姓和官员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的。
那么,如果在秦朝贪污腐败被抓住了,会怎么样呢?根据《秦律》的记载:“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就是说只要是收受贿赂,不管多少,就算只有一个铜板也受罚,先在脸上刻字,然后发配边疆做苦力。
这种刑罚的好处就在于它很直观,刻在脸上不好遮挡,别人一眼就能看见,白天走在路上也是人人喊打,不但毁了容,还留下了一辈子的污点。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减少贪污腐败的现象,但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于秦朝才两代就亡了。
什么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唐代的法律相比前代要宽松很多,讲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唐太宗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大赦天下,在这次大赦中,连死刑犯都能重新获释,但是只有一类人不能赦免,是哪类人呢?
您应该能猜到了:在大赦中,唯有贪污腐败的官员不能赦免,可见唐太宗对于贪官污吏有多痛恨!另外,唐太宗本人也经常以身作则,带头反腐。比如他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疼起来的时候动都动不了。
唐太宗
这种病最忌阴冷潮湿,但是偏偏唐太宗所住的宫殿就是又湿又冷,那是隋朝的旧宫殿,当初李渊反隋建唐之后没有盖新的宫殿,直接就“拎包入住”了,因为他没钱,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唐高宗的时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宫。
唐太宗每次风湿发作都特别痛苦,手底下的大臣们看不过去,一直劝他换新居,但每次都被皇帝拒绝,李世民捂着自己一把老骨头咬着牙说道:“算了算了,朕忍一忍就行了,新盖宫殿又要征收赋税,太劳民伤财。”您说,连皇帝都能体恤百姓疾苦,手底下的官员还好意思接着贪吗?
另外,在唐代,如果一个官员贪污腐败,那么举荐他入世的老师和他自己的门生都要受罚,比如唐代有一位有名的宰相名叫房琯,当时房琯有一位门客被人举报,说他借着房琯的势力多次受贿敛财。结果不止这位门客被下狱,连房琯也跟着一起被贬了官。房琯一脸无辜,自己明明什么也没做,怎么还要吃瓜落呢?
房琯
这就好比您每天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去上班,突然有一天被开除了,理由居然是办公室主任贪污受贿,任谁也难以接受吧!但是没办法,规定就是这样,虽然不是特别合理,但是的确很好地促进了官员们互相监督。
到了宋朝,皇帝肃贪的做法比较特殊,除了基本的监督和惩罚外,宋朝还开创了“公用钱”和“券食”制度。就是说政府专门拨一笔钱,用作公款接待和吃喝,什么车马费啊,住宿费,下馆子,买土特产都算在这里边儿,在制度上承认了公款消费的合法性。
您可能会问了:“允许公款吃喝,那不是可以敞开了花了?”当然不行了,为了预防贪污腐败,政府要求公款消费必须明确账目,花了多少,花在哪儿了都要记,而且根据事项不同,拨款的限额也不同,如果没绷住花超了,也是要受罚的。
上述这些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腐的发生,但是终究不能根治,每次朝代发展到最末的时候,贪腐之风又会再次死灰复燃,可谓是屡禁不止,这一点在明代体现得是淋漓尽致。明代肃贪应该是最狠的。在别的朝代,贪污可能只是丢了乌纱帽,坐牢或者服刑。但是明代不是,贪官污吏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而且还会死得很惨。
煞费苦心的朱元璋如何肃贪
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是软硬兼施,他首先出台了一本《醒贪简要录》,唤醒的醒,贪腐的贪。里边的内容翻译过来就是:“各位爱卿你们给朕好好看看,众爱卿每年的俸禄有这么多,折合成粮食的话是这么多,如果要种出这么多粮食,需要这么多亩地,而农民耕种这么多土地需要耗费这么多心力!
大家没种过地不知道,让朕来告诉你们!”朱元璋希望能晓之以理,通过这些直观又形象的数据,唤醒那些官员的良知。
朱元璋
其次,朱元璋还会对官员动之以情,比如他时常语重心长地跟官员说:“四民之中,数农民最辛苦,春天播种的时候,鸡一打鸣就要起床,天不亮就要下到田里,好不容易长苗儿了,天也跟着热了,大夏天太阳底下晒着,弯着腰插秧,经常累得不成人样,好不容易等到秋天粮食长成了,又要大批量送给朝廷,你说他们这一年到头还能剩下多少?
万一遇上个水旱蝗灾,不但朝廷要的粮食交不出来,连勉强糊口都成问题。现在的贪官污吏,拿着老百姓交上来的粮食,却不念百姓的疾苦,简直是禽兽不如!!”其实朱元璋巴拉巴拉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一件事:“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金钱!”尸位素餐是可耻的,拿了百姓的钱,就要给老百姓干实事儿!
蝗灾
但是,贪污腐败的官员岂是太祖皇帝的一本书就能拯救的,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还是有大批的官员在背地里贪污腐败。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了,于是朱元璋订立了极其严酷的刑罚:贪污60两以内就要掉脑袋,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刑罚,名叫“剥皮楦草”。
就是说把人皮剥下来,然后往里边填充稻草,然后放到衙门里悬挂示众,告诉大家:“看见了吧,贪污腐败就是这个下场。”此外他还下令,所有老百姓不分贵贱,都可以来京城告状,而且地方官不能阻拦,阻拦的话会被杀全家。
另外,朱元璋对于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幻想“法不责众”的贪官也毫不手软,在朱元璋这里,法是可以责众的,只要是贪污的就统统一起杀掉。据说明初因为贪污腐败而死的官员足足有15万之多,基本就是官员机构大换血。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叮嘱子孙后代,一定要严惩贪污腐败,比如正德朝有一个有名的大太监,名叫刘瑾,仗着有小皇帝撑腰一直作威作福。后来被扳倒的时候,贪污的钱财堪比国库,最后被处以凌迟,也就是一刀一刀地从他身上往下割肉,据说刘瑾一共被剐了刀,刑罚之严,可见一斑。
刘瑾
明朝贪污屡禁不止的一大原因就是,工资给的实在是太少了!就政府给的那点儿可怜的银子,连养活一家老小都不够。说起来,明朝官员的生活真的非常凄惨,因为明代不按照准备金随意发行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越来越高,但工资就是不长。
钱给的少也就算了,而且还经常不发正经的钱。什么意思啊?原来,大明实行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东南亚小国家全都带着土特产来朝贡,但是他们的土特产全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比如胡椒、鹅卵石什么的。
那破玩意儿大明收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是拿金银珠宝换的,皇帝心疼啊,这损失的钱就只能委屈自己人买单了。结果明朝官员那点儿可怜的工资,一半都被换成了胡椒、石头,官员们拿到俸禄的时候估计都要跳脚着骂街了。有时候真觉得,明朝人上班不是为了钱,那真是为了“政治理想”啊。
清朝肃贪有妙招
到了清朝,皇帝肃贪也有妙招。比如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之后才发现,大清的存货都被他老爹康熙挥霍得差不多了,国库比脸都干净。没钱怎么办呢?跟官员要点吧。于是雍正开始大刀阔斧地肃贪,而且就从抄家开始。雍正酷爱抄家,甚至还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称号。不但贪官本人在劫难逃,连他的子孙也要跟着受牵连,统统变成穷光蛋。
雍正
另外,雍正觉得,明朝贪污腐败屡禁不止是因为挣得少。不够花才贪污,那么多开一点俸禄不就行了?于是雍正想出了一个“养廉银”的政策。希望通过“高薪养廉。”那位问了,这么大一笔钱,谁出啊?这还用问,当然还是老百姓出了。
在古代,地方征收赋税的时候,会多收一笔钱,称为“火耗”,为什么要收呢?人家说了,万一我在运送途中遇到天灾人祸,车翻了东西洒了怎么办?或者京城的度量工具跟地方的不太一样,人家量完说缺斤少两怎么办,所以你们得多出一笔钱,用来以防万一。
而且这个“火耗”的数量也不是固定的,完全是各级官员说了算,有的时候“火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赋税本身,东家收一点,西家收一点,积少成多也能赚不少。以前这“火耗”都是进各级官员自己的腰包的,现在雍正说了,不许自己收了,统统上交给国家,然后再由国家统一发放。
雍正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但是养廉银的政策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奏效,反而让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地方长官大权独揽,贪污腐败反而更严重了。
虽然历朝历代都为反贪腐费劲了心力,但是因为中国古代肃贪的本质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肃贪并不彻底。而只有以人民的名义进行肃贪,才有可能打造一个真正清正廉洁的政府,您说是吧?
编辑:赵安
素材来源:网络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jj/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