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自媒体敲诈勒索触目惊心有公号年入千万
当下做自媒体,怎样最赚钱?炮制10万+吸粉后卖广告、卖产品还是写软文,或者线下办活动?错,这些来钱都太慢了!
《新民周刊》经过调查发现,由于监管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很多自知成不了大V的自媒体在不确定何时会被关掉的“鞭策”下,纷纷干起了敲诈勒索企业的营生——他们如同网络黑社会,不仅定期收“保护费”,还隔三差五“组团”精准打击某家企业,甚至和正规记者或公关公司里应外合,尽量在短期内尽可能地榨取企业的媒体投放费。
这样的方法,让不少自媒体人打着为粉丝维权的旗号,在扮演某一领域“王海”“方舟子”的同时,收入也高得令人咋舌。而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违法成本太低,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
谁在被勒索?
在今年9月底,北戴河阿卡小镇聚集了全国多家房地产自媒体人,他们不仅像当年黄宏宋丹丹小品中提到的“洗海澡,晒太阳;吃螃蟹,住楼房”,还扬帆出海、参观牧场、沙滩足球、在丛林中进行真人CS大作战……当然,少不了丰盛的晚宴,其间还穿插着歌舞及魔术表演,以及雨露均沾的抽奖环节。
据悉,这场名为“中国房地产新媒体品牌峰会暨地产自媒联盟5周年老友记”的活动费用由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河北房企买单。虽然这些自媒体人都没有记者证,但这个自称拥有万粉丝的联盟在中国地产界有不可小觑的能量。而对于赞助商而言,至少短时间内,这多家自媒体不会写他家的负面报道了。
可以说,这家房企通过赞助活动交了一笔不小的“保护费”。而在自媒体界,房地产是最容易进行敲诈的行业之一。因为房地产项目的货值高,营销费用也比一般企业充足,
所以民营房企就成了自媒体人眼中的“肥肉”。
为什么只是民营房企?在房企工作的几位媒体负责人对《新民周刊》表示,国企有政府撑腰,谁去写负面报道自然风险不小。正常的新闻报道,包括利益各方的采访及观点呈现,而现在自媒体的负面,一般只有一方观点,以点带面,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披上负面的外衣,传播速度极快,民企尤其是已上市或拟上市的民营房企,对于这样的负面报道是脆弱的,所以哪里有负面就要去哪里灭火。如此循环下,近年来大家对于自媒体的投放有大半因素是出于“交保护费”,花钱消灾就是最快的处理方式。
以房地产为例,目前上海几个自媒体大号的创办人由前媒体人及业内人士组成,还有几个由原先的电视栏目转型而来。他们熟悉市场和购房者,了解楼盘运营流程及敏感点,也因此一度成为企业连接准客户的有效传播渠道。而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些曾经帮助项目找寻客户的自媒体渐渐撕去了友善的伪装。
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愿意花钱删稿,是否就说明这家企业的确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在房企负责品牌工作的仇先生给《新民周刊》举了一些例子。
在某家上市房企公布财报之后,自媒体可以盯着里面的数字大做文章。“高负债”是媒体经常报道房企的一个字眼,其实房地产的预售即销售收入也算作负债,只有等拿到竣工证后才能转为收入,因此报表显示负债水平相对较高。房企预售越多,负债越高,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水平相对较高。实际上这类预收款是无息的,无需现金偿还,且最终一定会转为销售收入。当全国自媒体都在盯着碧桂园年度总负债.57亿元这个数字时,却很少有报道指出其有息负债仅为亿元。不专业的报道铺天盖地,企业自白无人问津。
除了对财报上的数字进行“危言耸听”的解读,房企正常的人事变动也在自媒体的表述中成了“高层地震”“管理层换血”等。这就让房企很被动,传统媒体报道时还会向企业核实情况,但自媒体几乎就是“闭门造车”——不采访,直接材料整合,再加上道听途说的内容,配上一些不明来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gc/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