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中小学教材将迎来大换血
图文篇国之语
中小学教材将迎来大换血
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统一更换三科教材。数百万起始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始使用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三科教材。苏教版、沪教版、人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什么是“部编本”?“部编本”是我们对于统编教材的简称,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本次教材编写自01年开始,历时五年于年完成。参与教材编撰的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员和教师等。他们严格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的程序,认真开展编写工作。来自多个省份的多所学校参与了新教材的试教试用,以检验教材的适宜性。
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介绍,之所以要编“部编本”,是因为现有的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想起到示范作用。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强调,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哪些年级、哪些科目要换教材?换成什么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即小学一年级(一年级)、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义务教育六·三学制: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下(法治教育专册)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语文一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
三个学科包括: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即原来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
统编教材有哪些变化?统编语文教材
新版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1.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增加古诗文。小学语文课本古诗文篇目达19篇,初中13篇。选文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人诗作,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
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如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纸的发明》《中国石拱桥》;弘扬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中华传统美德的《邓稼先》《黄河颂》等课文。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增加外国作品新版语文教材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选取多篇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选入的知名作品包括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培根的《谈读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统编历史教材
新版历史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历史事实,“线”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此种安排旨在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增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改变细节如下:
1.内容上注重学生感受,强调探究活动
过去历史学习过多强调死记硬背,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新教材在设计上做了调整,如思考题中更多地强调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某历史问题提出建议和设想等,不是对历史条约签署时间、历史意义等单纯的背诵,整体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加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上的教育和引导,以史实为依托,给学生系统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3.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内容部编本世界史中,重点介绍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各个地区、各主要国家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教材在内容上对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新教材还将法治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
统编教材来了学校应如何“接招”?
1.组织老师提前研读教材做好教案
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对新教材进行彻底的研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语文学科为例,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从原来可有可无的附录内容变为第三、六单元后正式的学习内容。这一变化就要求语文教师扎实做好两项前提性的工作:一是自己先读起来,要像研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二是要把“名著导读”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备课要从整体上考量,不可简单复制已往的教案,要讲新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体系,正确、扎实地体现在教学之中。
.将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进行培养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考察的加强不仅体现在考试改革之中,也体现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材改革之中。阅读能力可以说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根基。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打造全校阅读氛围,实现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目标。学校层面一定要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阅读的关键是读,要减少教师“用力过猛”现象,不妨就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增加阅读能力从海量阅读开始。
3.打造与教材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政策的确立,使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迫在眉睫。学校可结合新教材内容,针对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等维度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教材建设几件大事
年8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研究大中小学教材问题。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明确了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
年初教育部设立“教材局”,承担课程教材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通知》,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由教育部教材局承担办公室工作。
(来源:中小学管理)策划
主编:高山
副主编:刘春河
责任编辑:傅薇
美术编辑:付纪媛、魏婷婷
特约记者:谢思
后期制作:吴晓妍
发稿时间:年8月31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gc/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