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员工钱大都在货币基金里咋想的
麦策家话:
“蛤?专业投资管理人居然自己大部分的钱买了货币基金,却让我们去买他们家的其他基金?”
来源:马克论基(ID:mklj)
文
马克真
01
事件回顾
兴全基金的内部员工最近出了一篇文章,叫做《基金公司员工钱大都在货币基金里》。里边提到:
兴全基金公司员工大部分身上现金少,钱大都在货币基金里。基金公司员工并非每个人都是基金经理,理财并不只是为了得到最好的投资收益,而是追求承担合适风险换取合理收益。
文章大体还安利了一下“交给专业投资管理人”的逻辑。看到这标题,第一反应是:“蛤?专业投资管理人居然自己大部分的钱买了货币基金,却让我们去买他们家的其他基金?”
各位什么感想?
02
太保守
我的第一直观推论就是,兴全员工总体风险保守,理财能力一般。从理财种类的选择上,货币基金从历史和期望来看,无疑是较低的一种。权益类基金长期来看是跑过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债券型基金是胜过货币型基金的。
这是一个截面的数据,那么引用一张中金的图,也很好说明这个。
(来源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截止年10月)
我也知道应该把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的品种挂钩。但如果还年轻,收入也不错,金融经验也很丰富,大部分资金放在货币基金,只能说是太过保守。
从协会网站上可以看到,兴全人,大部分是硕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从人员获取资格的时间来推测,大部分人的年龄不会超过40岁,平均年龄很大可能在35岁以下。在这样一个年纪,如果大部分是货币型基金,保守得有些令人发指。
忍不住想到富兰克林的毒舌,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
不过,这个文章,倒真有点自黑的意思。“别看我卖的是权益基金,但我只喜欢货币。”看万得的数据,兴全是非货币为主的基金公司。且其为人所认知也是因为权益类基金,否则也不会前一阵大兴全合宜炸裂式募集亿。
这种灯下黑的例子,其实很多。房地产老研究员,研究了十几年了,一直嫌贵,终于在年买了。太熟了,反而下不了手的情形,实在太多。
牛角尖钻了这么久,出乎意料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前半部分吐槽吐了这么多,其实就一点,兴全基金员工太过保守。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投资面对的是不确定性,收益是市场给的。投资本质是基于对未来的理解,做出现在的现金安排。
投资的起点在于假设很多模式是未来对过去的重复,然后再去研究哪些模式是可重复的,技术派认为图形的重复性,基本面认为企业盈利的可重复性(管理层、壁垒等带来),事件驱动认为市场对事件的反应具有重复性。从逻辑上讲,它全部的内容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过去的概率是%,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会重复。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投资是不能承诺收益,也不可能承诺收益。投资经理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赚到钱,以及赚到多少钱。投资经理只是做好自己份内事,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市场情绪的研究,增加未来的胜算,但未来有多少收益,仍然是不确定,最终还要看市场会是如何给。只不过,在市场有机会时,投资经理大概率会抓得住这种机会。
你看,这就是股票型基金,谁买谁都怕,谁长期持有,谁就可能更幸福。理财,确实并非为了得到最好的投资收益,而是追求承担合适风险换取合理收益,并通过时间复利体现长期坚持的价值。
终
皆有可能
行文至此,我想到个假想画面,兴全基金员工会否已进入另一重境界:
老舍《断魂枪》的小说里曾写过,沙子龙夜晚在院子里耍了一套极其精妙的五虎断魂枪法后,站在月光下摸着枪杆微微一笑说:“不传呐不传”!
全领域理财师社群
后台回复"申请入群"
后台回复
"专栏作者名"例如"金融嬷嬷"
获取往期好文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请滑动查看)
麦策·专栏作者榜单
大师兄、鱼乐、黄翔宇
朱励、金融嬷嬷、谢赟
澹台墨左、DBQ、James成
麦秆大叔、楚良、宫部美雪
加惠、杨超、王君星
宁掌柜、冰隐、北渔
菜菜、财经小泡芙、歪哥
淑阳、阴险的小胖子、木叶
温馨、莉莉、李富鼎、
小木、妙笔生花
……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gc/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