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总是不能精准解决问题
今天,鲁班兔通过一些案例
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企业如何通过把握问题的本质
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把问题明确化
近来有次和一位朋友聊品牌问题,聊来聊去好像总找不到解决方案,不免气沮。
这位老板敢想敢为,前几年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可谓意气风发。近来业务出现滑坡,原本很顺利的渠道逐渐滞塞,开发新渠道、开辟新业务板块,均遭碰壁,在这种苦恼中,来找鲁班兔咨询。
后来经过思考,鲁班兔想通了根由。
那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明白问题的本质,换言之,必须把问题明确化。
我们可能遇到跟这位老板同样的问题,譬如这样的场景——
作为公司CEO的你发现公司业绩下滑,约谈了市场部的小王,小王分析:团队这两个月离职了两位得力干将,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功能相当、价格更低的产品……小王拍胸脯保证:只要您给我多一些打折的权限,重新给我配两个人,下个月我一定把丢掉的市场拿回来!
两个月后,公司的销售额真的提升了2倍!但是由于折扣过大,加上新增人员成本,竞争造成的运营成本等等,利润居然变成了负数!
而竞争对手呢?竟然又降价了!
这时候你怎么办呢?
跟着降价?陪得更多!
不降?市场就被抢了。
裁人?团队就散了。
这时真的只有焦头烂额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场景?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问题”,而没有找到“本质问题”,下错了药!
什么是问题的本质?
老板问你:你这个月业绩为什么这么差?
这是一个问题吗?
你的业绩做了50万,如果公司给的业绩目标是万,那么这就是个问题;如果原本的目标就是50万呢?这还是个问题吗?你肯定还迷惑:我哪里差了?
所以“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期望与现状的落差部分。
为什么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对目标和现状都不明确,也找不到中间的落差是什么,问题也就无从解决。
因此解决任何问题应该都是寻找由A(现状)到A+(期望)之间的路径来展开的。
而事实上,我们日常交流中,往往忽略了明确A和A+这一步骤,而草率给出解决方案。
就像前面提到的案例一样,当你说:“小王,公司业绩一直在下滑,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小王立即头头是道地分析,并且急于给出解决方案。
实际上呢,业绩下滑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
是由万降低到30万,还是万降低到80万?这关系到这个问题的本质。
一个是断崖式下跌,一个可能只是正常的市场波动。应对的手段必然完全不同:如果是前者可能需要进行团队大换血,战略大调整;后者的话只是增加一下员工激励,打打鸡血的事儿。
这个例子中,小王给出的解决方案使得营业额提升了2倍,貌似解决了问题,但是最终,利润成了负数,还要继续面临价格战,想必不是公司想要的结果。实际上一开始就应该明确这个问题的本质,追求业绩的背后是什么?是要更多的利润,还是应对市场竞争?
如果打算把竞争对手拖垮,自然就要投入优势资金,做好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的准备,打一场价格战;如果要从产品上打败对手,就应该大力投入产品研发,提高产品功能和质量,做出差异化;如果是追求利润,就应该避开竞争,调整产品线,推出利润产品。面对同样的场景,目标的不同带来的策略必然不同,对结果的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全局考虑问题
回到开头找鲁班兔做咨询的那位老板的问题。
这位老板经过前些年的积累,企业处于大踏步前进的节点,现在面临着跟预期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自然非常懊恼。而反观当下的行业环境,后疫情时代,不受大环境影响的行业可谓凤毛菱角,基于原本的底子而自信满满,忽略行业环境去谈发展有点“故作盲目”了。
按照他的说法,利好的消息是:原本作为竞争对手的两家企业,一家关张大吉,另一家苦苦支撑,有不少员工跳槽到自己的公司。这应当不仅仅要理解成竞争的胜利,在当下它所展露出来的其实正是行业环境的恶劣。如果继续投入新产品,开辟新版块,原本流畅的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的困境就难以逆转。
所以,在这里,必须转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把“企业如何继续大踏步发展”的问题,转变为“如何应对行业环境”的问题。之所以发展碰壁,原本畅通的渠道、可行的盈利模型行不通了,恰恰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在压缩成本,许多合作项目被砍掉,自己的业务也是“大合作”诸多环节中的一环,被削弱也是必然。在其他企业都在拼命保留优势项目的时候,去开发新项目和新业务,必然成为竞争中的受害方。
因此鲁班兔的建议是:控制资金使用,保证优势业务板块持续盈利能力,暂停或者放弃新项目投入,保留住优势团队和资源,在现阶段蓄势储能,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zy/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