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旬刊中风治疗新突破,换血或能改善中风

Nature子刊:中风治疗新突破,换血或能改善中风症状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缺血性中风唯一治疗方法,然而该药物必须在3个小时内服用才有效果。

近日,《NatureCommunications》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中风治疗策略,为挽救中风患者开拓了新的思路。报告中,西维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系的研究者们在小鼠实验中证明,在中风后6.5?7h用年轻小鼠(3?6个月)的血液替换中风小鼠(8?12个月)的20%血液,可以显著减轻后者的中风症状,减少大脑的梗死体积并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建立了小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MCAO)中风模型,并发现中风改变了小鼠血液中的细胞形态。与健康小鼠相比,中风小鼠的中性粒细胞(Gr1+)、单核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和NK1.1+细胞的绝对细胞数显著增加,而在急性中风中有保护作用CD19+B细胞减少,说明血液可能在中风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导致大脑和身体反应方式的破坏。

于是,研究人员使用年轻健康小鼠的血液对tMCAO小鼠进行了血液置换(BR),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了小鼠总体脑血流量的变化,发现BR能够有效恢复小鼠的总体脑血流量。同时,tMCAO小鼠大脑中可检测到大量的变性神经元,而经BR处理的小鼠中这类神经元却很少,并且脑梗塞没有进一步发展。这些数据表明BR疗法在缺血性大脑中产生了深远的保护,并为中风提供了治疗作用。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为什么血液置换能够帮助改善小鼠中风?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在中风小鼠接受BR前、BR期间和BR后1h评估了其血液中的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在BR期间和BR后1?h,中风小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同时BR治疗显著降低了中风小鼠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以及趋化因子CXCL1的水平。随后,研究人员证实,BR治疗可减少中风小鼠大脑中的炎细胞浸润。

这些数据表明,血液置换或许不仅仅是稀释了小鼠血浆,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对中风的级联反应,从而在中风大脑中提供深远的保护。

在进一步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达的蛋白酶MMP-9可能是BR治疗中风的关键。与正常小鼠相比,tMCAO小鼠血浆中MMP-9的含量增加,在接受BR治疗后,中风小鼠血浆以及缺血半脑的MMP-9水平显著降低。

如果预先用MMP-9处理置换的健康小鼠的血液,那么BR疗法的效果将遭到削弱,小鼠中风梗塞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将变得更加严重。这些事实说明,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BR治疗中风的重要机制之一。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血液替代疗法可降低中风小鼠血浆和大脑中MMP-9的水平

该报告的合著者、西维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JamesSimpkins说:“我们了解到的是,中风根本不是脑血管事件。它是全身事件。大脑和身体都会收到信号,说明大脑中正在发生某种变化,而随着免疫系统对此作出反应并试图提供帮助,结果将进一步恶化。”

总之,这是首个表明血液置换疗法可改善小鼠中风结局的研究,为中风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或将导致临床上在中风治疗方面的新突破。

(来源:生物探索)

柳叶刀再添新证据: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更有效

稽留流产又称为过期流产,是指胚胎死亡而仍稽留于宫腔内未能及时排除。死胎稽留宫腔过久,容易发生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及孕妇生命。目前对于稽留流产的处理主要为药物流产和手术治疗。药物流产是许多妇女的首要选择,并在国际临床指南中得到推荐。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前列腺素类似物,可以诱导子宫肌层收缩以帮助排出妊娠组织,通常用于药物治疗流产。米非司酮则是一种竞争性黄体酮受体拮抗剂,和黄体酮受体结合而阻断孕酮发挥生理作用,主要应用于终止早期妊娠与避孕。在之前的临床试验中,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药物治疗流产的有效性在64%到84%之间。然而,由于缺乏安慰剂对照研究,米非司酮在治疗流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年版的指南中(NICE指南)也仍建议不使用联合治疗。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年8月24日,英国伯明翰大学AdamJDevall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ifepristoneandmisoprostolversusmisoprostolaloneforthemanagementofmissedmiscarriage(MifeMiso):a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trial”的文章,比较了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与单独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的效果,结果表明: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比单独米索前列醇更有效。

研究人员在英国28家医院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从年10月3日至年7月22日,共招募了名年龄为16岁及以上、孕14周前、经盆腔超声扫描诊断为稽留流产、选择接受流产的女性。研究人员将其按1:1随机分配,其中名接受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组)治疗,名接受安慰剂和米索前列醇(对照组)治疗。联合组给予单剂量口服米非司酮mg,2天后单剂量口服米索前列醇μg,对照组给予口服安慰剂片,2天后口服单剂量米索前列醇μg,主要结果是随机分配后7天内未能自发清除孕囊。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结果表明,名女性中有名(98%)完成试验。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组名妇女中有59名(17%)在7天内没有自然清除孕囊,而安慰剂加米索前列醇组名妇女中有82名(24%)没有自然清除妊娠囊,风险比为0.73,组间差异显著。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组名妇女中有62名(17%)需要手术干预以完成流产,而安慰剂加米索前列醇组名妇女中有87名(25%)妇女。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总体而言,与单纯米索前列醇相比,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后,在7天内完成的流产次数增加。此外,与单纯米索前列醇组相比,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组手术治疗完全流产的发生率更少。这些发现与先前发表的其他试验结果一致。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的联合治疗减少了药物治疗后的手术需求,这对那些希望接受药物流产的妇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篇文章为药物联合治疗稽留流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有望改变相关指南。

(来源:生物探索)

感动!尿液中的“守护使者”能结合细菌并防止感染

尿路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于病原菌附着在泌尿道上皮表面的糖链上而引发的感染。尿调节素(UMOD)是人类尿液中最丰富的一种蛋白,其作为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前体产生后,会被蛋白酶hepsin裂解,并组装成平均长度约2.5μm的均聚物长丝。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这种蛋白可防止细菌与尿道聚糖结合,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此类感染,但这种保护的基础机制尚不清楚。

8月21日,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与生物物理研究所带领的一支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UMOD如何与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相互作用。他们发现:UMOD的细丝会充当细菌病原体的多价诱饵,由此产生的尿调节素-病原体聚集物能够阻止细菌粘附到尿道上皮的糖蛋白上,并在尿液排出时促进病原体清除。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具体而言,为了说明UMOD聚合物中的聚糖排列,研究人员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对UMOD细丝进行成像,发现UMOD丝由锯齿形的骨架和侧向伸出的臂组成。

接下来,研究人员探究了UMOD细丝与UPEC菌株Ⅰ型菌毛的粘附素FimH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他们首先确定了UMOD臂Asn处的Man5?9聚糖是唯一可访问的FimHL识别位点。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cryoET成像分析了UMOD细丝与Ⅰ型有毛和无毛型大肠杆菌细胞混合物的结合。实验显示,菌毛和UMOD之间的接触部位主要在含有FimH的菌毛尖端。相比之下,没有UMOD细丝聚集在无毛细胞或用弹性蛋白酶消化形式的UMOD孵育的有毛细胞周围。这表明,大肠杆菌-UMOD的结合需要同时存在Ⅰ型菌毛和糖基化的UMOD臂。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复杂类型的UMOD聚糖可能与不同的尿路致病菌呈现的不同类型的菌毛粘附素相互作用。这一点在随后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研究人员在对尿路感染患者未经处理的尿液进行分析后发现,大肠杆菌所致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显示,细菌团块被嵌入纤维结构中。同一样品中的个别细菌菌毛严重,并始终被许多UMOD细丝包围。同时,在其他病原体(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链球菌链球菌)所致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情况。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作者强调,与链状沙门氏菌细胞的抗体交联的团块有助于从肠道中清除病原体的机制相似,UMOD介导的细胞聚集可能有助于通过排尿有效清除细菌。

总结而言,这项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UMOD细丝如何与人尿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胞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为理解UMOD的保护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

(来源:生物探索)

全世界都在抗糖,糖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近年来,“抗糖论”火遍了大江南北,从无糖饮料、抗糖化护肤品再到脱糖电饭煲,似乎全世界都在抗糖。对于爱美女性而言,抗糖防衰老更是成为了护肤新秘籍。那么,糖真的是“洪水猛兽”吗?抗糖论到底是有据可循还是违背科学事实?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8月17日,《食品科学与营养学评论》(IF:7.86)发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篇评论,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答案。作者提出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阐明了关于饮食糖的一些误解、谬论和事实,以此证明“抗糖论”与既定的科学事实背道而驰。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请注意,文章中的术语“糖”包括单糖、二糖和其他含热量的甜味剂(例如蜂蜜、糖浆和果汁)。二糖、其他热量甜味剂和糖聚合物(例如谷物、水果和蔬菜中的淀粉)在吸收前需要被消化成单糖,这是大多数人饮食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评论中,作者首先为“添加糖”正名:糖分子,无论是自然存在于食品和饮料中的,还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其中的,在化学上都是等效的,并且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这意味着,母乳中的葡萄糖分子与婴儿配方奶粉和其他含糖饮料中的葡萄糖分子相同;而水果和蔬菜中的果糖分子与蜂蜜和食用糖中的果糖分子也是相同的。

因此,“添加”糖和“天然”糖之间的区别在科学和生物化学上都是毫无意义的,而在科学或健康领域使用“添加糖”一词具有误导性。然而,该术语在大众和社交媒体中的普遍使用导致“添加糖”成为“营养的恶棍”,使公众对糖与健康关系的理解产生了不明智的变化。

对于公众认为的糖会引起肥胖症,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悖论。例如,有些国家的糖和含糖甜饮料的消费量下降后,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反而增加了。在澳大利亚,糖/甜味剂的供应量从年的56.2千克减少到年的46.1千克,下降了18%,而肥胖的患病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5%上升到年的28%,超过%。英国和美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图片来源生物探索)

相反,在瑞士,糖/甜味剂的使用从年的53.5千克增加到年的60.41千克,增长了13%,而肥胖率仍然位居世界最低。

这些明显的“悖论”表明:糖和热量甜味剂与肥胖症和代谢性疾病没有时间或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大量严格的多国证据驳斥了以饮食为中心的简单化理论:认为糖和高热量饮料中过量添加的HFCS(高果糖玉米糖浆)可能在肥胖流行中起作用。

再来看看相关研究数据:20世纪70年代,FDA审查了“膳食糖的安全性”,这份报告是对饮食糖的实验证据进行的最全面的评估,包含多次的引用和75个表格。部分确定的结论如下:

“……糖在肥胖病的病因中没有独特的作用”(Glinsmann,Irausquin,andPark,p.S14);

“以接近90%美国人口摄入水平的果糖水平给正常的志愿者食用,并未表现出对胰岛素敏感性或葡萄糖耐量的不利影响”(Glinsmann,Irausquin,andPark,p.S10);

没有证据表明“……糖会导致高血压”或“糖是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Glinsmann,Irausquin,andPark,p.13)。

年,英国关于“饮食糖与人类疾病”的报告中写道:

“对于大多数人口……在英国范围内目前的糖类消费没有特殊的代谢风险”;

“……目前消耗的糖,特别是蔗糖,在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外周血管或脑血管)、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发展中没有直接的因果作用……”

然而,由于营养研究缺乏责任感,而且以饮食为中心的研究人员经常拒绝引用相反的证据,导致了这些严谨而明确的报告并没有出现在最近的政策建议中。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未能预防或阻止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双重流行是由于“饮食中心主义”——即“饮食”与营养和健康之间的简单结合。饮食只是人体摄入的东西,而营养状况才是该个体的生理结果。由于每个人的新陈代谢和营养能量的分配都是独特的,因此“饮食”本身不能成为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病因的决定因素。换句话说,引起代谢性疾病的原因是生理状况而不是食物和饮料。

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食用相同的饮食会对营养、代谢和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及为什么某些人在维持代谢健康的同时可以消耗大量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而不幸的人则会出现肥胖和/或2型糖尿病。

哺乳动物的身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细胞在这其中竞争卡路里。细胞的类型、数量和代谢活动决定了人体的卡路里摄入量、能量消耗和营养分配。因此,所消耗的卡路里数量以及这些卡路里在合成代谢、氧化和/或储存中的分配不是由饮食糖本身或“饮食”的任何其他成分决定的,而是由细胞性和代谢需求产生的细胞间竞争决定的。

作者强调,体育锻炼是代谢通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可调节决定因素。因此,体育活动的减少导致骨骼肌能量通量的减少,从而引起不同类型细胞之间卡路里的不对称竞争和病理性养分分配。体内的能量稳态被打破,引发代谢问题和心血管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结来说,作者认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并不是由饮食糖或任何其他食品和饮料引起的,而是由运动缺乏引起的。

(来源:生物探索)

新闻快读第二十七期到此结束

每月上中下旬,准时推送行业新鲜事

期待与你的下次相遇

临二科协

鼓励创新创业营造学术临二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yy/6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