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全身换血6次14天创造生命奇迹
核心提示
截至11月23日,家住奉化今年30岁的喻萍(化名)因患临床上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短短半个月中,医生为她进行了8次血浆置换,使用新鲜冰冻血浆达毫升。如果按成人体内血液总量毫升换算,相当于全身“换血”6次。喻医院医护人员与病魔进行14天的生命拉锯战后,终于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近日,患者已康复出院。
11月9日凌晨3点,医院血液科7病区医院急诊科医生打来的求援急诊科正在抢救一名从奉化转入本院的重度贫血患者,患者血小板只有3千,血色素4.2g……。陆滢听完电医院参加会诊。见到患者后,陆主任发现,呈嗜睡状的患者神志尚清,经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喻女士在一周前已出现发烧且全身皮肤黏膜散在出血点及淤斑,为其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后,发现大量破碎红细胞。一个可怕的名词出现在陆主任脑海,“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陆主任立即组织血液科曹俊杰、王甜甜等医生进行病情讨论,并向血液科学科带头人、副院长裴仁治作了汇报。裴仁医院组织全科专家讨论治疗方案。
11月9日凌晨3点30分,喻女士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陆主任警觉地意识到患者病情极其危重,当即请求ICU主任安敏飞来院参加抢救和与ICU值班医生姚丽娜进行联系后,迅速将喻女士转到ICU病房,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支持及循环维持等治疗,医院血库备血浆准备为喻女士作血浆置换。凌晨5点20分,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血浆置换开始,到早上8点,第一次血浆置换结束,整个过程共置换血浆ml,相当于把喻女士全身的血浆都换了一遍。整个夜晚,为了挽救喻女士的生命,来自ICU、血液科、麻醉科、血库的十几名医务人员,都参加了持续的抢救工作。
发热、血小板减少、红细胞破碎溶血、昏迷,这一系列症状汇总在一起,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四联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这是个凶险且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为2.8/百万人,但死亡率却高达80—90%。为了第一时间明确诊断,陆主任经与实验方进行沟通,在不到24小时内获得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确诊实验结果: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提示为零。
11月9日下午1点,就在第一次血浆置换结束5小时后,喻女士又突发全身大抽搐,专家们立即对其进行抢救并再次行血浆置换。经过一系列救治,喻女士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第二道难关又摆在面前,每天至少多毫升的新鲜冰冻血浆从何而来?医院血库立即联络宁波血液供应中心与其协调,这才保证了喻女士治疗所需的所有血浆。截至11月23日,喻女士共进行了8次血浆置换,使用新鲜冰冻血浆达毫升,按成人体内血液总量毫升换算,相当于全身“换血”6次。
(图为曹俊杰副主任医师在ICU为喻女士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血液科、ICU、输血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和血液科主任陆滢、ICU主任安敏飞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11月16日,喻女士经行8次血浆置换后,神志终于转清,血小板从入院时的3千上升到9万,医院血液科病房继续治疗。11月19日,喻某经复查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后发现活性达%,证实该病治愈了!更令人欣慰的是找到了引发喻女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罪魁祸首,原来竟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惹的祸。
11月23日,喻女士康复出院了。出院当天,紧紧握着医院血液科7病区主任陆滢手的喻女士丈夫王某,泪如雨下:“谢谢你们,谁都知道我妻子得的是不治之症,是你们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你们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付出,不仅给了我妻子的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家庭的完整,我们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大恩大德”。
(图为血液科医务人员与喻女士的合影)
历经14天的生命拉锯战后,一个宝贵的生命得以延续,一个濒临倒塌的家庭又充满了欢声笑语,这得归功于医院血液科及ICU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据该院血液科主任陆滢介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发病率极低也极其危险的血液病,由于早期病症不典型,故不易被确诊,据有关资料显示,即使在确诊的情况下,死亡率也高达50%以上,该病的独特性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与出血倾向、多变的神经症状、肾脏损害等,唯一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尽早尽快做血浆置换。(作者:叶佩佩郑瑜)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sx/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