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品牌大换血的Mall,业绩不
极致竞争时代,存量商业如何通过差异化调整抢占更大发展空间?
本文从《60个Mall品牌调整“新路子”,揭存量商业升级秘诀》报告中,选取广州、深圳13个调整比例达10%~15%及以上的实力派购物中心,解读它们如何通过差异化品牌调整,实现业绩逐年提升。
广州篇
品牌调整新路子
广州购物中心品牌调整总体特性通过对广州样本购物中心品牌调整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各业态占比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调整后,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平均下降9%,餐饮占比平均上升3.3%,休闲娱乐、儿童亲子、文创、生活服务占比分别平均上升1.8%、1.7%、1.3%、0.9%;
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平均下降7%,餐饮占比平均上升2.3%,休闲娱乐、儿童亲子、文创、生活服务占比分别平均上升2.0%、2.3%、0.1%、0.3%;
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平均上升7%,青睐引进新兴餐饮、零售、文创品牌;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平均上升4%,偏向引进新兴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品牌;
业态创新不断突破想象力边界,热带雨林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足球馆、篮球馆、棒球馆、射箭馆等新奇业态层出不穷,打造基于技术思维和社群思维的生态空间,从体验经济迈向交融互动的“共享经济”。
注:所有图表与分析中的“零售”,包含服饰、美妆、珠宝、箱包、配饰、百货、奢侈品等,不含儿童零售、文创零售、生活服务零售类;本文研究样本选取的是年做过较大规模品牌调整的购物中心,因此在年内,对新兴品牌的界定是年后创立/进入中国内地开店的品牌。
1
one
广州正佳广场向“超级旅游目的地”转型
·品牌调整比例:15%(年)
·业态/品牌创新:演艺剧场/海洋馆/热带雨林馆/自然历史博物馆
开发商:正佳集团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30万㎡
项目楼层:地下2层,地上7层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B1/L1
停车位:个
项目品牌总量:+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销售业绩60亿元左右;年客流量0万人次
调整背景/原因
正佳广场所在的天河路商圈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目前为全国商业规模最大的核心商圈,每天客流量超万人次。
仅年广州主城区核心商圈至少13家大型优质购物中心进行了大面积调整升级,其中7家大型商场均位于天河商圈,商业格局不断上升,竞争愈演愈烈。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业态占比变化年以“亚洲体验之都”亮相,-年转型为“家庭时尚体验中心”,年升级为“超级旅游目的地”,正佳广场共经历3次较大规模定位调整转型。
将打造热带雨林馆/自然博物馆/广府文化一条街目前,正佳广场旅游客流人数万,年目标旅游客流万;将全新打造热带雨林、自然博物馆、广府文化一条街等体验式业态,实现旅游客流虹吸效应:
热带雨林馆位于7楼,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预计年开放;
自然博物馆位于6楼,面积近1万平方米;
广府文化一条街位于5楼,以餐饮、表演、室内街区小型博物馆为主。
图片来源:广州正佳广场
2
one
广州太古汇加码餐饮,提升零售组合
·品牌调整比例:10%(年)
·业态/品牌创新:设计师品牌/轻餐饮
开发商:太古地产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13.8万㎡
项目楼层:地下2层,地上3层
涉及调整较大楼层:M层/MU层
停车位:多个
项目品牌总量:+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总业绩39.6亿元(同比增长9.9%)
调整背景/原因
经济环境转变,奢侈品行业市场下滑,令项目加紧完善品牌组合;同时,广州天环ParcCentral的开业,计划开业的广州K11对国际大牌的争夺不遗余力,项目竞争更为激烈。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年期间共引入53个新品牌,31个品牌首次进驻广州;涉及调整14个品牌。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微降1%,餐饮占比微升1%,其他业态占比不变。
3
one
广州万菱汇夹缝中艰难调整转型
·品牌调整比例:10%(年)
·业态/品牌创新:潮牌/书店
开发商:万菱实业(广东)有限公司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5.8万㎡
项目楼层:地下1层,地上5层
涉及调整较大楼层:B1/L1/L2/L3
停车位:多个
项目品牌总量:+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客流量同比年增长近9%
调整背景/原因
缺乏鲜明的主题特色:除了快时尚门店和餐饮区,其他楼层一直难有气色,人气不旺。在竞争激烈的天河路商圈,面对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天环ParcCentral等大Mall的强势地位,想要以差异化的定位和产品获取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不容易。
超市撤场:年7月,万菱汇店三层的精品超市仝悦正式撤离,预示着商场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升级。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年为万菱汇升级改造首年:主要引进了潮牌、休闲餐饮、特色餐饮及儿童早教四大业态,新引进业态在商场中的占比约为10%;新引入品牌约26家,超过12个品牌为首次进驻广州,主要位于B1层及L1层。
年调整继续走“小而精”路线,瞄准精致白领群体:零售方面引入I.T旗下多个服饰品牌,B1层引入了FossPlus等多个品牌;餐饮方面,3F引入迷鲤寿司、JoganeGuttlefish等餐厅,B1新开FishCo.海鲜餐厅,另外还引入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旗舰店。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下降9%,餐饮占比上升6%,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占比均上升1%,文创从无到有,占比1%。
4
one
广州5号停机坪购物广场百货撤场,打造酒吧街
·品牌调整比例:30%
·业态/品牌创新:私立美校/单品餐饮
开发商:广州精都实业有限公司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10万㎡
面积调整比例:20%
项目楼层:地上3层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L1/L2/L3
停车位:2个
项目品牌总量:+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客流实现双位数增长
调整背景/原因
近两年,百货业受经济大环境冲击明显,项目出于未来发展需要,与天河城百货解约。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业态占比变化
零售占比下降10%,餐饮占比上升5%,儿童亲子、休闲娱乐占比分别上升3%、2%,生活服务占比不变。
5
one
广州太阳新天地由轻奢转向国际快时尚聚集地
·品牌调整比例:16%
·业态/品牌创新:照相馆
开发商:百嘉信集团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8万㎡
项目楼层:地下1层,地上8层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B1/L3/L4/L5
停车位:1个
项目品牌总量:+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客流同比年增长近10%
调整背景/原因
商场最早定位轻奢,但年开始中国经济下滑,于是转向国际快时尚聚集地。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业态占比变化
零售占比下降6%,餐饮、儿童亲子占比均上升2%;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占比均上升1%。
6
one
广州荔园新天地抢鲜“运动经济”
·品牌调整比例:10%
·业态/品牌创新:篮球馆/足球馆/射箭馆/棒球馆
开发商:荔园地产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7万㎡(一期)
停车位:2个(一期为个)
项目品牌总量:+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L1/L4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客流同比年增长近8%
调整背景/原因
项目开业之时,正值跨境电商呈现火热之势,商场曾是跨境电商的天下;但随着“全民运动”意识日渐在大众心目中占据重要分量,如何迎合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抢占“运动经济”,则成为购物中心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将目标客群重点放在15-25岁“肯花钱”,以及35-45岁“有钱花”这两个年龄段:他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消费的欲望相对更强烈,因而突出运动这条主线也是顺应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习惯。
在巩固现有零售业态的销售基础上,以“运动+儿童”为主线:一楼引进包括耐克、阿迪、NB、CONVERSE、SKECHERS等销售位列全国前五的运动零售品牌;四楼则引进番禺本土自创品牌SPORTSSQUARE(S平方)为主导的天台运动场,包括1平方米篮球馆、平方米足球馆。
业态占比变化
零售/配套占比下降5%,休闲娱乐、儿童亲子占比分别上升3%、2%,餐饮占比不变。
业态调整计划
按照调整计划,未来还将引入棒球、射箭、蹦床、滑索等新型业态。
S平方球馆还会在足球馆里增加弓箭训练场,以及在足球馆及篮球斗牛场之间辟一个地方进行棒球训练,以达到充分利用场地、运动种类更加丰富的目的。
未来还将经常举办运动主题的营销活动或者体育赛事,增强商场消费者粘性。
图片来源:赢商网
广州购物中心品牌调整特性总结
1
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平均下降9%,餐饮占比平均上升3.3%;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平均下降7%,餐饮占比平均上升2.3%
总体来看:广州购物中心调整后,零售占比平均下降8%,餐饮、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文创占比分别平均上升2.8%、1.9%、2%、0.8%、0.5%;
从不同商圈购物中心的业态占比变化来看: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零售占比下降明显,餐饮、文创、生活服务占比上升幅度较高;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儿童亲子占比上升幅度高于核心商圈购物中心。
2
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上升7%;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上升4%
总体来看:广州购物中心调整后,新兴品牌平均占比19%,占比平均上升5.5%;
从不同商圈购物中心的新兴品牌占比变化来看: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21%,占比平均上升7%;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17%,占比平均上升4%。
3
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青睐引进新兴餐饮、零售、文创品牌;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偏向引进新兴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品牌
总体来看:广州样本购物中心中,涉及调整品牌总量近家,引进品牌总量近家;引进的品牌中,新兴品牌占近家;从细分业态来看,新兴餐饮、休闲娱乐、儿童亲子占比较高;其次是新兴零售、生活服务品牌;新兴文创品牌占比较低;
从不同商圈购物中心引进的新兴品牌细分业态占比来看: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青睐引进新兴餐饮、零售、文创品牌;非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偏向引进新兴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品牌。
深圳篇
品牌调整新路子
注:上表按品牌调整比例大小进行展示
深圳购物中心品牌调整总体特性
通过对深圳样本购物中心品牌调整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各业态占比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调整后,零售占比平均下降10%,餐饮占比平均上升4%;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文创占比分别平均上升2%、1.6%、1.4%、1%(所有图表与分析中的“零售”,包含服饰、美妆、珠宝、箱包、配饰、百货、奢侈品等,不含儿童零售、文创零售、生活服务零售类,下同);
总体来看,新兴品牌占比平均上升6.3%,尤其核心商圈购物中心为新兴品牌增长极(本文研究样本选取的是年做过较大规模品牌调整的购物中心,因此在年内,对新兴品牌的界定是年后创立/进入中国内地开店的品牌);
另外餐饮为引进主力,“首店”成差异化竞争利器;“强体验”、“精细化”为调整主旋律,并由零售组合向生态组合(艺术、文化、零售、娱乐等大生态圈中心)进阶,业态品类更为丰富。
7
one
深圳万象城往“外奢内轻”方向调整转型开发商:华润置地
开业时间:4年
商业面积:18.8万㎡
项目楼层:地下1层,地上5层
停车位:余个
项目品牌总量:+
品牌调整比例:15%
面积调整比例:17.67%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B1/L3/L4/L5(年)
业态/品牌创新:潮牌/设计师品牌/轻奢/品牌集合店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销售额达67亿元(同比增长8%)
图片来源:深圳万象城
调整背景/原因
国内高端消费低迷,消费者对于奢侈消费逐渐理性。8-年,万象城目标消费群从富人、精英阶层扩散至新富阶层和“轻奢主义”消费者,项目往“外奢内轻”的方向转型,以吸引更多年轻、追求潮流的消费者。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年均品牌调整率约15%,平均每3年品牌调整率约43%:年均调整品牌个数变动率约15%,年均调整品牌面积变动率约17.67%;平均每三年品牌个数变动率43%,面积变动率53%,平均每三年几乎调整一半的品牌。
如表1:8-年深圳万象城品牌个数变动率为40.39%,-年为44.63%;结合8-年6年品牌个数变动率为85.16%,可得平均每3年变动率约为43%。则年均品牌个数变动率约为15%,具有一定规律性。
如表2:8-年深圳万象城品牌个数变动率与面积变动率高度相关,说明总体而言,万象城为满足整个深圳市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品牌个数和面积基本同步上涨,入驻品牌规模也较大,通过大规模品牌的引进吸引人气,保证商场的销售量。
如表3:-年品牌个数变动率与面积变动率不相关,说明在二期开业后,品牌面积扩增已达上限。因而此阶段品牌调整主要以满足商场的整体形象为主,综合衡量品牌档次以及承租能力。
不同调整阶段,业态调整重点均不相同:8-年主要调整钟表/珠宝/饰品类;-年主要调整服饰/个人护理类;-年主要调整餐饮。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下降7%;餐饮占比上升3%;生活服务、儿童亲子、休闲娱乐占比均上升1%;文创从无到有,占比1%。
8
one
深圳海岸城从社区型Mall升级为区域型Mall开发商:海岸集团
开业时间:7年
商业面积:12万㎡
项目楼层:地下2层,地上5层
停车位:余个
项目品牌总量:+
品牌调整比例:20%
面积调整比例:10%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L1/L2(年)
业态/品牌创新:轻奢/潮牌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销售额达30.5亿元(同比增长13%)
图片来源:深圳海岸城
调整背景/原因原始品牌独特性不强,以“潮流”、“时尚”为卖点,其目标消费群体是以“潮流”、“个性化”为标志的年轻人;但“潮流”、“时尚”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加之商户资源有限,主题突出不明显。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8-年历经3大阶段调整,年开始第4阶段调整;调整打“轻奢主义”牌,强调独特性和定制化。与万象城着重国际奢侈品牌的招商不同,海岸城偏爱还未引入深圳、单价在元左右的轻奢品牌。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下降9%,餐饮占比上升7%,休闲娱乐占比上升2%。
9
one
深圳海雅缤纷城升级为以轻奢为引领的中高档购物中心开发商:海雅集团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19.8万㎡
项目楼层:地下1层,地上5层
停车位:0个
项目品牌总量:2+
品牌调整比例:15%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L1/L2
业态/品牌创新:轻奢/潮牌/设计师品牌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销售额23.4亿元(零售同比增长39%;餐饮同比增长21%;娱乐配套同比增长38%)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调整背景/原因
人气欠佳,定位太高端导致招商困难,自营品牌认识度不高:海雅百货概念馆、海雅大剧院、百易特精品超市以及海牙宴会厅均是海雅集团旗下自营品牌;海雅百货在后期建成后,营业面积达2万平方米,体量过大。
片区商业竞争激烈:-年,宝安中心区迎来多个新兴购物中心入市,片区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开业一年后,年开始动手调整,主增餐饮。
开业三年后,年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共计调整引进了个新品牌,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品牌进驻。
在品牌升级调整方面,美妆独占鳌头,其次为轻奢、特色餐饮、时尚服饰等业态。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下降15%,餐饮占比上升10%,休闲娱乐上升5%。
调整将加码餐饮、美妆、轻奢、潮牌
年以美妆、轻奢为主,辅以特色餐饮、设计师品牌、潮牌等;
将引进港丽旗下悠乐餐厅、石板街等餐饮品牌;
CPB、YSL、Sulwhasoo、Whoo、GIORGIOARMANI等美妆品牌;
MaxCo.、MARYLING等服饰品牌;
Coach、MichaelKors等轻奢品牌。
图片来源:Coach
主力店调整将是年重要工作,计划将海雅百货整体并入到购物中心并升级改造;
B1层超市将更小更精,全新引进特色零食、高级生鲜、时尚潮牌等;
L2层将加入升级调整阵营,将引进知名独立设计师品牌与国际时尚服饰品牌;
未来2-3年,进一步调整提升,以轻奢为主的中高档购物中心作为小目标,逐步拉开与周边商业项目的差距。
图片来源:赢商网
10
one
深圳金光华广场转型“时尚生活中心”开发商:深圳金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开业时间:4年
商业面积:12万㎡
项目楼层:地下2层,地上5层
停车位:余个
项目品牌总量:+
品牌调整比例:32%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B1/B2
业态/品牌创新:单品餐饮/轻奢/潮牌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全年销售业绩对比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图片来源:深圳金光华广场
调整背景/原因
项目进入第二个十年,市场瞬息万变,随着消费者对于购物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对品牌认知的日渐清晰,运营十余年后主动转型为“时尚生活中心”。
将购物环境和品牌进行同步升级,以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需求,吸引本地乃至外地游客。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年逾90家品牌调整升级,新引进开业商户达60家,部分品牌将在年陆续开出,调整业态主要集中在服饰零售、时尚配饰、餐饮等方面。
业态占比变化
零售占比下降9%;餐饮占比上升6%;儿童亲子、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占比均上升1%。
调整着力引进国际轻奢服饰、一线美妆品牌
年侧重国际轻奢服饰、国际一线美妆品牌引进;katespade、Sandro、maje、MichaelKors、LoveMoschino以及Cartier名表等知名品牌将于上半年进驻。
图片来源:Sandro
Coach、Sammy则将于年完成新店铺形象升级;运动潮牌三叶草以及深圳首家NIKE私家体验店KICKSLOUNGE将在年年中陆续进驻。
图片来源:Sammy
赢商网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三年深圳将迎来购物中心大爆发期,仅年便有超20家体量过3万㎡的购物中心入市,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对于即将到来的挑战,金光华广场将继续开展环境改造工程、丰富品类结构,并放大运动类、儿童类、娱乐类、文创类占比,调整将进一步强化经营场所环境、特色化服务、创新型营销等竞争优势。
图片来源:深圳金光华广场
11
one
深圳KKmall与万象城形成差异化经营开发商:京基集团
开业时间:年
商业面积:8.35万㎡
项目楼层:地下1层,地上4层
项目品牌总量:+
品牌调整比例:24%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L1/L2/L3/L4
业态/品牌创新:潮牌/设计师品牌/儿童DIY/私人影院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销售额15亿(同比增长13%)
图片来源:深圳KKmall
调整背景/原因
与万象城同位于蔡屋围商圈,为了与万象城形成差异化经营,发挥项目特色,打造成为深圳商业不可缺少的一大地标。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年全年共调整引进44家新商户,约占总商户数的25%:引进ATTOS、MAC、BobbiBrown、EDHARDY、PANDORA、boylondon、BlackBarrett、LINKSOFLONDON、润园四季、源·日式炭火烧肉、3DCoffice等;
其中,ATTOS、linksoflondon、blackbarrett、boylondon、3DCoffice为区域首店。
图片来源:3DCoffice
青睐潮牌、设计师品牌:新开了独立设计师精品店凯特周,奢华配饰品牌CherryChau、bubble,工艺礼品品牌empire、ALVEI,潮牌配饰集合店,潮牌MLB、DEVILNUT等,调整涉及1楼、2楼、3楼和4楼。
图片来源:凯特周
加大儿童业态比重:新引进乐堡、陶乐艺、小天才、安奈儿、滑乐园等8家新品牌,覆盖餐饮、文化生活业态、零售服饰、儿童业态、手艺工坊等;调整楼层涉及1楼、2楼以及4楼,调整加大了儿童业态比重。
图片来源:安奈儿
业态占比变化
零售占比下降7%;儿童亲子占比上升4%,超过餐饮3%的上升幅度;休闲娱乐、儿童生活服务占比维持不变。
12
one
深圳福田COCOPark“吃出来”的购物中心开发商:星河集团
开业时间:6年
商业面积:8.5万㎡
项目楼层:地下2层,地上3层
停车位:多个
项目品牌总量:+
品牌调整比例:15%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B1/L1
业态/品牌创新:单品餐饮/轻餐饮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总业绩17.9亿元(同比增长5%)
图片来源:深圳福田COCOPark
调整背景/原因
福田CBD中心区竞争激烈:距离项目不足米就有怡景中心城、皇庭广场这两大“后来者”,商业面积均超10万㎡;地下还有“深圳最大美食聚集地”——连城新天地,东海缤纷天地、下沙KKONE等特色美食聚集的购物中心,这一定程度上分散项目客群。
同时,与福田COCOPark比邻而居的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PAFCMALL、高端生活方式定位的“中央大街”等未来也将引进新一批优质商户。
未来怎样继续保持在福田CBD的商业地标地位?如何在餐饮之外,继续挖掘项目特色与差异化经营,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这是项目调整需要思考的问题。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年,调整近50个品牌,以餐饮和服饰品牌为主。其中餐饮新增了22个,服饰增加了18个,配饰增加了2个,珠宝品牌1个,书店及其他业态7个。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下降4%,餐饮占比上升4%,其他业态占比保持不变。
13
one
深圳益田假日广场加强精细化服务开发商:益田集团
开业时间:8年
商业面积:10万㎡
项目楼层:地下2层,地上3层
停车位:多个
项目品牌总量:+
品牌调整比例:15%
涉及较大调整楼层:B1/L3
业态/品牌创新:跨界生活方式概念店
调整效果/业绩表现:年销售额25亿(同比增长8.6%);年客流量2万(同比增长10%)
图片来源:赢商网
调整背景/原因
随着区域多个大体量商业入市,存量商业地产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如何打造自身特色及提升项目竞争力成为运营不得不提前思考的问题。
调整思路/品牌引进
项目开业后,共经历2次较大调整:9-年,-年。
业态占比变化(年调整后)
零售占比下降7%,餐饮占比上升5%,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占比均上升1%。
年着力引进“首店”
调整将考虑品牌的稀缺性和唯一性,计划引进华南首家greybox咖啡、华南首家POLORalphLauren、深圳首家红唇串串香、深圳首家WOO(目前已开业)等。
还将引入西西弗书店、roseonly、臻泰牛高端店镇泰牛·御苑等品牌,以提升业态丰富度;同时,轻奢、化妆品、餐饮等业态也将进行针对性调整。
图片来源:赢商网
深圳购物中心品牌调整总结
1
零售占比平均下降10%
餐饮占比平均上升4%
《60个Mall品牌调整“新路子”,揭存量商业升级秘诀》报告中,深圳涉及调整项目占20个。
整体来看:深圳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平均下降10%,餐饮、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文创业态占比分别平均上升4%、2%、1.6%、1.4%、1%。
从不同商圈购物中心业态占比变化来看:深圳核心商圈购物中心零售占比下降明显,下降幅度“由核心商圈向非主城区商圈递减”;
深圳非主城区商圈购物中心餐饮、休闲娱乐、儿童亲子、生活服务占比上升明显,上升幅度“由核心商圈向非主城区商圈递增”;
深圳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文创占比上升幅度较高,未来或将成为新兴文创品牌孵化优良土壤。
2
新兴品牌占比平均上升6.3%
总体来看:新兴品牌占比平均上升6.3%;调整力度越大,新兴品牌占比、上升幅度越高。
从不同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上升幅度来看:深圳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新兴品牌占比、上升幅度均高于其他两级商圈购物中心,为新兴品牌增长极。
特别说明:报告数据来源于赢商大数据中心、项目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医院礼赞国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sx/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