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这纪录片火了我才33岁呀,不想
去年,一部名为《人间世》的
医疗纪录片让许多人感动落泪
12月21日,东方卫视又一档
剧集式纪录片《生门》开播
其讲述的是围绕着产房发生的故事
不得不说
产房,真的是属于女人最危险
也最温暖的地方了
去年的《人世间》
让小编印象最深刻
哭掉最多面巾纸的就是
那位叫张丽君的上海姑娘
在怀孕5个月时患上了胰腺癌的她
拒绝接受医生引产建议
坚持生下宝宝之后,才开始接受治疗
抱着向死而生决心的她
带给了我们太多感动与泪水
12月21日,东方卫视就有一档
剧集式纪录片《生门》开播
其讲述的就是围绕着产房发生的故事
▼
同名纪录片电影版豆瓣评分8.5
是豆瓣年同类别最高评分影片
看了21号播出的第一期
不少网友都感慨连连??
有新生,有死亡,有欣喜
有悲痛,有希望,也有绝望...
产房故事,悲喜交加
播出的节目里
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32岁的产妇
夏锦菊的故事??
“有什么故事,都是煎熬”
面对镜头这样笑着的她
却确确实实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
她怀着的二胎胎盘长在了
剖腹产的手术切口上
不光是凶险性前置胎盘,并且胎盘
超出了子宫,进到了膀胱里去
做手术风险很大
手术台上一波三折
高风险的手术,看得人惊心动魄
不过庆幸的是
很快,孩子平安地出生了
宝宝的一声啼哭
手术前一直笑着的夏女士
瞬间眼角噙泪,让人动容
但还没来得及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
整个手术室又陷入高度紧张
1
保命还是保子宫?
夏女士产后大出血
要保证血压稳定,确保生命安全
须进行子宫切除
可是面对这个情况
夏女士却想要冒着生命危险保留子宫
流淌的鲜血,心电仪器急促的声音
护士的不安......
看得人仿佛是自己在做手术一样
跟着紧张
时间就生命
面对态度坚决的夏女士
医生只得向夏女士的父亲说明了情况
她父亲当即就表示同意切除
“你同意我也得切,你不同意我也得切”
听到医生说这句话
真的莫名觉得心酸又感动??
可再回到手术室
夏女士依然表示:“不想切除子宫”
因为自己才33周岁...
然而就在这期间,夏女士陷入了昏迷
情况十分危急
顾不得太多,医生表示不能再等了
保住夏女士的性命
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小失大
最后,手术进行了30分钟
医生将夏女士的子宫摘除
2
子宫摘除后,心脏两次停止跳动
但之后,手术突然又现状况
心跳!手术进行到第37分钟
夏女士的心跳停止了!
抢救过来后,到1小时17分又再次停止
3
随时有生命危险,宣告病危
两次停止心跳都被奋力救回
然而,即使这样情况仍不乐观
医生向家属告知病危
不过,也很是幸运
在医生的努力下
在手术进行的第3小时50分钟
夏女士被抢救了回来,
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被推出了手术室
但真的,如果不是自己通过镜头看到
手术室里发生了什么
医生做了什么
这过程多不容易我们真的无法想象
夏女士手术的近四个小时里
失血1万3千毫升
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4次.....
4次!!!
一波又三折,直到术后第5天
夏女士才恢复了意识
术后第11天才从ICU转到普通病房
生门,生命之门
一门之隔,可能就是阴阳两境
一场手术,一个故事
让人难忘
当然,也引人思考
▼
难道自己的命比不上一个子宫重要?
女人、医生,都不容易
片子是好片子,看完这一期节目
想对兢兢业业的医生们说声谢谢
你们辛苦了
另外,不管怎么样
也该对所有的妈妈说一声辛苦
因为每一个婴儿能够健康的来到世间都是母亲不惧生死
用尽生命的力量为他创造出生的可能性哪怕自己置身危险之中
《生门》,这部送给妈妈们
和医生们的节目
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
记者对话《生门》导演陈为军
记者:曾索狄
真实的妇产科,有残酷更有温情
在《生门》之前,导演陈为军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请为我投票》等都以厚重、老辣的视角 晨报记者(以下简称“晨报”):去年《生门》电影版上过院线,但在制作和处理上,剧集版和电影版有很大不同。
陈为军:是很不同,剧集在客厅看,长度很长,可以让一个故事很舒展,接人气、接地气;电影只有一个多小时,对音乐、情节、节奏的要求更强烈,看的时候有仪式感。最开始这个项目做设计的时候,我先想着做剧集,所以才拍了这么大的素材量。大家知道有部很火的美剧《傲骨贤妻》,它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既要反映事务所里合伙人、律师之间的事情,让这个空间非常有代入感,同时每天都要发生一个案子、一个故事。我们做《生门》也想这么追求,一方面通过细节、故事、人物,医院妇产科这个真实空间,让大家觉得医生、病人都像我们的左邻右舍,同时每天都有暖心的感人的小故事。从目前看播出效果,我觉得我们的尝试做到了。
晨报:您个人对“生门”这个题目怎么理解?
陈为军: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在一般影视剧里,创作者首先会想我要讲什么故事,有了点子以后编成故事,这样方向非常单一,剧里桌子上每一个道具,都是导演授意摆上去的。但一个真实的故事对观众的触动非常多元,纪录片的结局不像电视剧电影,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同角度有不同解释。《生门》的几十个故事串起来,我不想去引导观众说,有的人可能会对这部作品很讨厌,但中间有个小情节戳中了他,这就够了。
生育观折射民族态度晨报:从电影到剧集,观众对《生门》的评价很高,这是不是和生育这个题材本身有关?
陈为军:当然,生老病死、儿童、青春期,这是我创作十几年觉得最适合纪录片反映也是跟每个人都会发生共鸣的话题。古人说“食色性也”。不吃,个体会饿死;没有繁衍,群体就消亡了,食色是一个物种最基本维系个体和群体持续繁衍的两个因素。尤其中国的生育相较于和西方,哪怕和东亚地区,都非常独特,坐月子这样的生育文化在其他文化里是没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让中国人对生育有一些非常独特的观点。
我觉得要发现一个民族到底是什么样的,要看他们对待新生命的态度,他们怎么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主题既关系到民族群体也关系到每个人。
晨报:目前我们看到的《生门》故事都比较沉重,也有观众觉得这里没有母亲,只有“行走的子宫”。您怎么看?
陈为军: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是很多层面的,有的人要职场成功,有的人要去挑战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既然是我们谈的是“生门”,拍的是生育故事,就要认识到真正承担繁衍后代责任的是伟大的母性。如果要反映新生代女性的另一种生命意义,其他文学和艺术作品也做得很好,那你会不会抱怨那些作品只反映了她对职场、事业或是某类情感的追求?为什么把女性担负起一个族群繁衍的意义忽略了?不能这么说。
很多观众尤其是没有生育经验的年轻观众,看了说不敢生孩子了。但我觉得人的心智都是慢慢在长大,说是我们民族伟大女性这么多年积淀下来的也好,说是对生命的渴望也好,很多人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上繁衍这一步,这是人性里的东西。
晨报:很多观众联想到部分家庭只 陈为军:我觉得,这个作品里没有任何一个被拍摄的人物在选择生育时,只看重肚子里的孩子,对母亲的生命和磨难漠不关心,一对男女也是因为爱而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在拍摄的几十个家庭里,大家会看到人性和人情的光辉,很正能量,至于其他大家说的极端例子,有,但不是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标点,我们也没有遇到过。
还原真实的医患关系晨报:《生门》中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案例,比如精神分裂的产妇,对于暴露她的形象,当时团队有没有争议?
陈为军:争议经常有,作品都是大家互相妥协形成的。我的理解是,既然想展现一个真实的妇产科,想真实传达中华民族的生育观、对待新生命的态度,只要产妇和家属愿意到我们的镜头里来,愿意授权分享给观众,我们都会记录下来。生活不全是温情,就是因为有了残酷才能体会到温情的重要,才去向爱向善。如果没有一个坐标对比,大家永远不知道温情的可贵,不知道劫后余生的喜悦。我觉得这是艺术创作里不可能回避的。
晨报:另外一个 陈为军:比如说我跟你介绍,武汉有个很好的医生叫李家福,或者媒体好人好事报道李家福,我相信很多观众不会认同。但看完片子就不一样,最近还有一位女制片人告诉我,“一定要转达给李家福医生,我爱上他了。”医院真好,有温度,产科的男医生怎么会这么好?我们就是很真实地拍摄,不是拍专题组织表演,医生忙起来根本没有时间注意镜头。
所以我觉得纪录片是达成社会和谐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是某个事件发生以后对某个点和面的报道,而是一个很深的切入和渗透,全面展示这个空间,患者和医生的理解就达成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医生的艰难。比如我们拍一个女医生,一直拍到最后她的孩子出生——她离预产期还有两天的时候,还有五六台手术。李家福医生最高峰的一天要做8台,像手术台动物一样,几乎没有时间看到阳光。这种真实,让观众信服,看到这个面,过去片面的医患矛盾在这里是不成立的。
只有真实的
才能真的打动人
为他们点赞
来源|新闻晨报记者曾索狄上海全知道(iknow-)
西安晚报社区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sx/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