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乱吃药男子肝衰竭全身大换血感冒药
乱服“感冒药”变身“小黄人”
张明(化名)今年39岁,在深圳开着一家装修公司,春节回了四川老家过年。平时身体健康,20天前,张明因受凉感冒后出现发热,由于新冠病毒疫情还没结束,医院是件“危险”的事情,张明妈妈把家里的感冒清颗粒、感冒冲剂、扑热息痛,还有成分不明的中药“头痛粉”给了张明服用。
吃了“感冒药”后,张明逐渐腹胀,皮肤和眼睛都变黄了,尿液也变成褐色,而且这些症状逐日加重,几乎成了“小黄人”。家人也发现不妥,医院。张明赶回深圳,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立即给他查肝功能等指标,化验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mol/L(正常值9-50umol/L),总胆红素umol/L(正常值2.1-22.3umol/L),都大大超标,诊断为“肝功能不全,药物性肝衰竭”,发展下去可能会肝衰竭、肝昏迷、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4次血浆置换成功避免换肝
明确诊断后,肝胆外科为张明进行了保肝、退黄等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病情继续发展,胆红素水平越来越高。为了及时控制病情,肝胆外科请了肾脏病科专家会诊。
肾脏病科主任任野萍带着团队对张明的病情进行详细讨论,经过综合评估,制定了人工肝支持治疗——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案。简单的说,就是把患者的血液通过机器抽出到体外,再用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然后用专门的胆红素吸附罐将血浆里的胆红素吸附清除掉,达到降低胆红素,促进肝脏修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血透室护士长刘凌波接到此任务后,立即带领CRRT(血透)小分队按照既定方案对张明展开治疗。治疗一共进行了4次,每次要换将近ml血,相当于把全身的血都换了一遍。
实施该治疗方案后,张明症状开始好转,各项指标明显下降,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降至正常,总胆红素水平从umol/L降至57.4umol/L,腹胀缓解,皮肤黄色消退,尿液也开始转向清亮。日前,张明已痊愈出院,他表示:“以后再也不乱吃药了”。
种以上药物都具有潜在肝肾毒性
药物性肝、肾损伤是指一些药物由于其自身的毒性或人体对这些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引起肝脏或者肾脏的损伤,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中药、西药均可引起肝肾损伤,目前上市的药物中,有至少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肾毒性,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致肝肾损伤的可能。药物性肝肾损伤既可发生在无肝肾病史的健康者,也可发生在原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肾脏科医生提醒市民,因长期大量乱服保健中西药导致尿毒症的患者并不少见,有病要接受正规治疗,千万不要乱吃药。
两种以上感冒药,千万别一起吃
在各类感冒药中,解热镇痛药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类药物学名叫“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感冒了之后,吃这一类药物,可以改善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让人休息得更好从而痊愈得更快。
但据统计数据显示,感冒药服用不当也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乙酰氨基酚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为了让感冒症状赶紧消除,有些人会一口气吃好颗,甚至好几种感冒药。如此药物剂量叠加,就会导致人体过量摄入对乙酰氨基酚而引起肝衰竭。所以吃这一类药,一定要小心,尽量按照说明书指导的剂量来吃,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切勿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解热镇痛药!
拓展阅读
这些药用不对都会伤肝
抗生素
有几种抗生素较容易造成肝损害,一是四环素类,二是红霉素类,还有头孢唑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合剂、氟喹诺酮等。擅自联用多种抗生素会大大增加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的风险。
他汀类降脂药
它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汀类降脂药物都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其中,脂溶性他汀肝损害多与水溶性他汀,如辛伐他汀等,所以,使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经常复查肝功能。
抗结核药
一些治疗结核的药物如利福平和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较大,由于结核的顽固,用药周期往往很长,进一步加大了肝损伤的风险。所以,正在治疗结核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详情请收看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1:30播出的《新闻夜班车》节目,您也可以选择在燕赵名城网收看节目直播,感谢您的如约守候!
燕赵名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radexfiles.com/hxjj/5381.html